EN
//www.iruorou.com/

山西上下北泉村的“山水”故事

2017-12-15 15:12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太原12月15日电 题:山西上下北泉村的“山水”故事

新华社记者陈忠华、孙亮全

“上北泉吃山,下北泉吃水。”过去依靠煤炭运输的上下北泉村,近年来脱“黑”向绿,依托良好生态发展乡村旅游,演绎了一个关于“山水”富民的故事。

上下北泉村位于山西灵丘县红石塄乡。发源于北岳恒山深处的唐河,蜿蜒流过这两个山村,唐河岸边是一条重要的煤炭大通道。人均一亩地的北泉人一度依托大通道靠煤炭运输和配套服务谋生。

河边大路上拉煤车呼啸而过,村旁荒山上的造林持续了数十年。在“叔侄村支书”的带领下,这两个村子一个连续36年、一个连续21年不间断在山上种树,硬是将昔日的秃山坡变成了翠绿的“大氧吧”。

1981年,29岁的郑海水第二次当选了上北泉的村支书,正是从那一年起,上北泉村开始年年在秃山上种树,一种就是36年。

“山上光秃秃,什么也没有。”郑海水回忆说,当时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要想富,先种树”,说服了村民后,就领着大家上山种树。没有钱,村民们就出义务工,担水上山;买不起树苗,就去林场捡人家不要的小树苗。

一开始每年只能种一两百亩,后来绿化越来越好,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林业局等部门开始有了政策扶持,造林速度和质量不断加快。如今,村里的14000多亩荒山全部变成了密林,除了风景林和用材林外,还有1400多亩果林,涵盖了桃、杏、核桃、山楂等11个品种。

下北泉村的蔺新春是郑海水的侄女婿,从1996年当选村主任后,就开始复制郑海水的路子:坚持种树,一种就是21年。干部带着村民种,山上种满村边种,生生在荒山岭上造出了4500亩生态林,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70%。

当地村民说,种树早就成了一种习惯。现在,已经“无处可种”的上下北泉村,每年仍在“见缝插针”地种树。

然而,村民们恐怕很难想到,他们的生活会与这些树紧密结合在一起。随着煤炭产业调整和高速公路的建成,村边的运煤通道开始渐渐没落,煤炭这碗饭愈发不好吃。

因为树多水清生态好,上下北泉村开始为外界所知。“没想过发展旅游,游人倒是自己来了。”郑海水说。

随着游人越来越多,2012年上下北泉村开始创办自己的乡村旅游文化节“荷花节”,如今成为当地的一个盛会。“每年游客好几万人。”蔺新春说。

“上北泉吃山,下北泉吃水”成了北泉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林果采摘、水产养殖、乡村客栈、农家餐厅、民俗演艺等产业,形成多产业联动农民增收的发展格局。

600人的上北泉村八成农户家中有果园,随着游客的增加,村民们搞起了采摘和农家乐等,1400亩果园每年能给他们带来100多万元收入。

蔺新春则利用下北泉村下游水多的优势,将文章做到了日渐清澈的河水上,除了开发出水上休闲、垂钓等项目外,还饲养起了对水质要求极高的虹鳟鱼,养鱼场规模扩展到了20余亩,每年能为村里带来数十万元的利润。

去年5月,北泉村推出了以山水景观为舞台的实景演出《山水北泉》,村民和县城剧团的近200名演员参与其中,为游客展示当地民俗艺术,成为村里的一张文化名片。

今年春天,上下北泉村合办的山水北泉旅游度假公司投入了500万元,在村内一片树林里建起了40间集装箱客房。“一晚上200多元的价格,供不应求,周六住的客房周四就订完了。”蔺新春说,来自北京、河北等地的客人特别青睐这里的生态环境,集装箱客房今年已为村里带来70多万元收入。

受北泉村“山水”故事的启发,红石塄乡13个行政村全部走上了生态之路。“现在远远满足不了客人的需求,来个百八十人的旅游团,北泉村都住不下,不敢接活。”北泉村所在的红石塄乡乡长燕文兴说,县里计划在生态好的地方扩建集装箱酒店。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雷丽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