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欧洲破解一体化困境 “16+1”可作借鉴

2017-11-29 12:56 来源: 欧洲时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欧洲时报社论】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11月27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应邀出席会晤的中国总理李克强就“16+1合作”做出的表态,他提出的建议引发热议,尤其成立中国—中东欧银行联合体等务实措施,被认为将助推“16+1合作”更上层楼。

“行动要看时机,开船要趁涨潮。”5年前,16个中东欧国家同中国携手跨入全面合作的历史机遇之门。“16+1合作”机制启动以来,双方贸易额从521亿美元提升至587亿美元;匈塞的铁路、波黑的电站、塞尔维亚的大桥见证了区域基建的提质升级;互免签证、直航开通以及纷繁多元的文化交流则一步步加深着民间情谊……在远方伙伴的参与下,从波罗的海到巴尔干半岛的16个国情迥异的国家也愈发走近,一起扮演这一具有世界影响的跨区域合作的主角。因此当中国总理重返“16+1”的起锚地布达佩斯,包括东道主在内的16国与会方报以高规格礼遇,是如此热忱和自然。

“16+1”同舟共济,故能“大于17”。李克强在27日的经贸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总结回顾这几年的历程与共识,也两度以“舟行”喻理:经贸、金融发挥引擎作用,行稳致远;企业家发挥水手作用,破浪前行。实践证明,国家规模、政经环境、社会形态彼此悬殊的17国政府,是以坦诚心态和务实精神求同存异,找准了对接重点。作为不同类型国家间合作的典范,共商、共建的发展空间与共享、共赢的开花结果,正精准体现在这两个比喻中。

相对于“舟行”比喻,已见规模、前路畅达的中东欧高速铁路网,则是“16+1合作”实打实的样板。中东欧具有欧亚通衢的地缘价值,却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一体化程度低、联通基建缺口大。无论是中东欧国家还是它们的西方伙伴,当下都无力或无意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发展的外部红利,及以打通欧亚大陆两端的外向路径,恰好契合这一区域的迫切需求,让双方合作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牢固的基石上,体现出明确的互惠性和普惠性,并让这一地区的整体发展具备相当高的外溢增值。据国际机构预测,2017年至2019年期间中东欧地区各国经济将保持3%至4%的增长势头,中东欧地区正在追赶西欧,步伐比之前预想的要快。与提质增效中的中国经济颇为类似的是,个人消费的增长、外部投资的活跃正成为推动该地区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中东欧国家格外关注中国经济。

“一带一路”无疑是这一新格局的重点。中东欧16国已有13国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本次领导人会晤期间更有望实现“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该地区的全覆盖。中国总理强调,要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率先在中东欧落地。这一“率先落地”既令人兴奋,同时也在情理之中。简单直观的数据往往最能说明问题:从2010年到2016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间的双边贸易额增长33.7%,同期中美贸易额增长为26.6%,中德为24.8%,中俄为17.2%,中法为4.2%,中日、中韩则分别为-10.7%、-23%。国与国经贸发展态势体现着国家间交往的热度,其中的冷暖可见一斑。

作为跨欧亚大陆并具世界影响力的合作平台,“16+1合作”带来的正能量,也不止于17国的利益共融。“多速欧洲”的提出和争议,是今年以来欧洲新的波澜,会形成新的博弈。这从8月份法国新任总统马克龙中东欧之行就可窥见。分裂还是团结欧洲?在“新欧洲”与“老欧洲”分歧摆上台面的当下,出席本次会晤的欧盟、奥地利、瑞士、希腊、白俄罗斯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观察员,应该都注意到了李克强“‘16+1合作’不仅互利双赢,而且有利于地区平衡发展、有利于欧洲一体化,也有利于世界和平”、“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也不排斥第三方,欢迎更多第三方加入”、“‘16+1合作’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而是跨区域务实合作的‘孵化器’”的论述。多年实践证明,“16+1”是中欧关系和欧盟法律法规框架下的合作,公开、透明、开放、合作、共赢,“16+1合作”不会损害欧洲整体利益,而且能够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注入正能量,也助推了中欧关系均衡发展。中东欧国家将中国视为机遇,中国也将中东欧国家视为平等可敬的伙伴,双方的合作也是彼此参与世界治理的好样本,矛头直指“16+1合作”,认为中国“要分裂欧洲”的疑虑大可不必。

用5年的时间,“16+1合作”描绘出了一幅极具吸引力的图景,这对正在破解一体化困境的欧洲应具有启发意义。中东欧不仅是欧洲的,也是世界的,需要欧盟,也需要拥抱世界;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16+1合作”所体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也许是破解欧洲一体化困境的可选方案。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刘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