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浙江:“五水共治”破解发展难题

2017-09-19 07:18 来源: 经济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近日,位于钱塘江源头的浙江省衢州市宣布,全市1501个劣Ⅴ类小微水体点位已全部完成整治,提前半年完成浙江省委、省政府年初提出的总体目标,钱塘江流域由此成为全国沿海省份中率先剿灭劣Ⅴ类水的大流域。

浙江治水,有目共睹。“河长制”领跑全国、垃圾分类全国示范,农村治污全球点赞。从“寻找可游泳的河”到宣示“彻底剿灭劣Ⅴ类水”,从率先启动“五水共治”到公开承诺“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5年来,浙江不断自我加压,为破解治水难题的“中国方案”提供浙江样板。

拉高标杆 筑牢生态屏障

今年夏季,衢州连续遭遇强降雨袭击。强度大,积水快,历史罕见。

洪灾过后,钱江源头依然一江绿色,溪水如镜,昔日“一场大雨、一河垃圾”的现象得到根本转变。

可喜的转变,缘于多年的治水。

作为浙江乃至华东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浙江“母亲河”的发源地,一直以来,衢州护守钱江源,护送钱江水,承诺“钱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送下游”,既是保护浙江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也是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惠民的自觉担当。

据了解,从2014年起,“治水”就已成为衢州的头等大事,衢州把治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抓手、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提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五水共治新目标,在浙江率先启动全市域水环境整治,力争全市水域“一年治黑臭、两年可游泳、三年成风景”。

始于衢州,钱塘江流域全面剿灭劣Ⅴ类水。沿着钱塘江的流向,浙江将“五水共治”渗透进境内八大水系、八万多条河流。

回望5年前的浙江,八大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2年,全省有32个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为劣Ⅴ类水,31.7%的断面水质达不到功能区要求,陷入“江南水乡缺水”的窘境。

针对污染顽疾,2013年11月,浙江省委作出“五水共治”重大部署,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挂帅,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齐上阵,31个省级部门协同发力。

2014年到2015年,浙江全面开展“清三河”,消灭垃圾河6500公里,完成黑河臭河整治5100公里。3年多来,累计建成城镇污水管网11625公里,完成23137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

尽管治水成效显著,但对浙江而言,治水永无止境。

今年年初,浙江再次拉高标杆,部署“五水共治”:到2017年底,全面剿灭劣Ⅴ类水。这个决定意味着比原定时间提前3年完成既定目标,兑现“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承诺,争当全国治水标杆省份。

水岸同治 倒逼产业转型

河水污染,根子在岸上;水质常青,岸上要突围。

记者在衢州采访时了解到,生猪存栏量一年原来超过700万头,排泄物直排入河给生态带来巨大压力。柯城区万田乡顺家路边村,这个只有700多人口的小村,每年生猪出栏量超过1万头。无序散乱的养殖,让穿村而过的小溪变成黑色。

2013年起,万田乡痛下决心实施“全乡禁养”,推进产业转型。村民们开起网店,卖起土特产,开始了二次创业。顺家路边村村支书鲁晓芳告诉记者,全村眼下已有200多人从事电商产业,年网络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一个300多平方米的“创梦空间”临溪而立。

龙游县横山镇借助天然富硒资源,引导原生猪养殖户从事“美丽产业”,十里荷花沿线130多家原养殖户纷纷种起了富硒莲子。横山镇党委书记胡益峰说,种荷花可以发展观赏旅游业,莲子、莲蓬可直接销售,莲子、荷叶又可深加工成莲子酒、荷叶茶。产业转型之后,让横山镇走上了一条“美丽经济”之路。

江山市耕读村,原来脏臭的小水库治理后,环湖搭建了20多间度假休闲小木屋,成为美丽乡村典型;衢江区莲花镇,昔日生猪大镇变身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典型;常山县黄塘村,4000余亩油茶花铺满梯田,让美丽乡村魅力尽显。

5年间,衢州全市生猪养殖总量从760万头削减至200万头左右,全市141个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从60%提升到87%,水环境功能区断面水质达标率从80%提升到100%。龙游县贺田村首创的“源头分类可追溯、减量处理再利用、定时定点投放”农村垃圾分类新机制,已向全省推广。

切断了污染源,水质明显改善。昔日的猪棚变身菜棚、厂棚、菇棚,养猪改养生,美好的生态带动了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旺旺、娃哈哈等一批因水而来的资本和产业纷纷落地衢州,全市涉水行业保持年均20%的增长速度,总产值达320亿元。

在治水倒逼之下,浙江迎来绿色发展的万千气象。

全民治水 建立长效机制

“五水共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抓长效治水,方能秀水常清。

一个垃圾袋、一把火钳、一只竹竿网兜,这是柯城区万田乡党委书记余志华每天的“标配”,自2014年成为乡级河长之后,巡河、护河成了他的重要工作。通过巡河,他快速将信息记录在河长制APP,巡河轨迹实时上传,水质情况及时呈现。

“柯城区考核乡镇交接断面水质,庙源溪出万田的水质下降或出现劣Ⅴ类,河长是要被约谈问责的。”余志华告诉记者,乡镇交接断面水质“一月一监测、一月一通报”制度,是衢州在全省的首创,既解决了境内河流众多、支流庞杂、治水消劣责任不明的难题,也对河长的治水考核有了量化的依据。

目前,浙江已形成五级联动的“河长制”体系:6名省级河长、199名市级河长、2688名县级河长、16417名乡镇级河长和42120名村级河长。这张严密的河长网络保障了全省所有河道每天有人巡有人管,巡后有记录、发现问题有处置,基本做到日查日清、事事有回应。

为提高河长管理效率,加强公众监督力度,手机版的浙江河长制信息化平台正在优化完善。今年下半年,浙江省级、市级河长制信息化平台将逐步完成数据对接,届时河长考核监督、公众水质监督,都能在手机上一键完成。

智慧治水、智慧防汛、智能化管理,如今“智慧”二字已经贯穿浙江“五水共治”全过程。全域覆盖的“天眼+环境执法”系统,24小时实时预警监控。自去年6月开始,浙江对所有入河排污(水)口进行排摸,省内33万个排污(水)口已设立“身份证”,使河道接受监督和污染取证溯源更加便捷。

“河长制”的推行激发了全民治水的热情。衢州的“骑行河长”、慈溪的“百米微河长”、天台的“十米河长”都显示了民间河长的智慧。目前,全省共建立2.67万支治水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开展“跟着河长去巡河”等活动,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去年,在6.1万名河长及10万“民间河长”的带头努力下,浙江治水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全省超额完成1亿立方米的年度清淤任务,省控劣Ⅴ类水质断面已由2014年的25个减少至6个。(记者 黄平 通讯员 蓝晨)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韩昊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