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私人订制”开启“精准扶贫”新思路

2017-07-25 14:59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哈尔滨7月25日电(记者 杨思琪)如果不是村里来了个年轻人,57岁的夏亚军不会知道有个词叫“私人订制”,不会想到种了半辈子老玉米的他会和“订单农业”扯上关系,更不会相信卖“农体验”也能走上脱贫路。

夏亚军是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明水镇互助村的一名贫困户,大伙儿都叫他“老夏头”。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病缠身,他和老伴儿既不能外出打工,每个月还得为药瓶子买单。去年他种了10亩老玉米,一共才挣三千块钱。

今年初,老夏头享受到扶贫政策,把自己的10亩地流转出去,一年有4000元的收入;流转出去的土地种上了黏玉米,一棒能卖七毛钱,利润也归自己;自己在“园田地”打工,能有一万多元工资。“今年进账两万块,多亏了小老板,打个翻身仗,”老夏头说。

老夏头说的“小老板”是“园田地”的创始人姜大星。29岁的姜大星从哈尔滨一所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络红人”。他的红,是因为在网络上做起了“私人订制”的买卖。

除了在网上卖农产品,姜大星还卖“农体验”。在网店里,他把土地分为全托型、半托型、自耕型,顾客根据需求选择种植品种和经营方式。周末,顾客可以带着孩子来农田里赏农景、干农活,和亲朋好友组团来烧烤。这种集多种农业休闲体验于一身的网购模式,吸引了周边县市不少城镇居民。

与姜大星不谋而合,31岁的于秀伟也是明水县兴仁镇石仁村的“生意达人”。2007年因为一场车祸,于秀伟的左手和左脚残疾,近20万元医药费让他成为贫困户。如今,搭上“互联网+农业”的快车,他不光自己脱贫了,还被黑龙江省农委评为“新农人转型带头人”。

2014年开始,于秀伟自学开起淘宝店,起初只是把家里产出的大米、小米、红豆、黑豆、干菜等搬到网上。第二年,通过县里组织的网络销售培训,他接触到多位电商专家,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慢慢摸索出一套秘诀,生意越做越大。

在于秀伟的网店,顾客以每分660元的价格拍下土地,其中500元付给农户。这些土地大多是从贫困户中流转来的,每分500元的价格是普通流转价格的数十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自己的地块上种植顾客定制的作物,不用化肥和农药,全部进行人工杀虫和除草。

借助政府支持的“智慧农业”项目,顾客还可以在手机端查看土壤、空气的温度湿度,随时观测作物生长过程,全程监控生产和管理情况。2016年于秀伟的网店销售额超过130万元,仅今年上半年已接近百万元,年收入超过20万元。

“帮人帮物不如帮个好思路。”于秀伟说,通过“私人订制”,不仅解决了贫困户不知道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卖的问题,还创新通过网络众筹,实现对口帮扶,给“互联网+精准扶贫”提供了新模式。如今,在网上订制一亩田,就意味着为贫困户定制了一份温暖和希望。

“为追求绿色健康理念的消费者和发展有机种植的贫困户搭建桥梁,一同享受更美好的生活。”据明水县扶贫办介绍,通过互联网精准对接市场,调整种植结构,明水县“园田地”订制面积达到40万亩,将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宋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