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经济日报评论员:坚定不移把实体经济抓上去

2017-06-22 07:54 来源: 经济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坚定不移把实体经济抓上去

近来,实体经济问题广受关注。怎么看、怎么干?有的地方尽管动作快,但想法和做法显然比较简单;有的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工作力度仍亟待加大;还有的或是存在认识误区,或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使得一些好的政策措施迟迟难以落实。这些情况值得重视。

掌握好经济工作主动权,需要“取势”“明道”,然后再“精术”。也就是说,既要认清当前形势,还要从较长周期观察我国经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尤其是明确实体经济的战略方位,即所谓“明道”,进而深刻认识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

这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出现“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把实体经济抓上去”等重要论断。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对实体经济的高度重视,源于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深刻认识和重大判断。

分析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结构性供求失衡,供给结构严重滞后于需求新变化,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许多产品又供给不足,服务也跟不上;金融、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大量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不仅“脱实向虚”问题突出,实体经济受到挤压和伤害,而且金融风险隐患增加。有些企业热衷于资本运作和各种炒作,主业不断弱化;有些金融机构片面追求利润,大搞自我循环、自我膨胀;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一流企业做金融、二流企业做房产、三流企业做市场、四流企业做实业”的现象。

从世界范围看,实体经济自身结构失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矛盾及其派生的“脱实向虚”等问题,是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带有共性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在这个问题上吃了大亏,掉入“虚拟化陷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英、法等国主导的“去工业化”一度很时髦,一些“聪明人”“聪明企业”以美国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为大本营,大搞“以钱炒钱”的把戏,不但造成虚拟经济自我膨胀、超常发展,而且诱惑许多人、许多企业甚至政府部门纷纷“脱实向虚”。经济虚拟化愈演愈烈,“去工业化”悄然展开,大量制造业被当作“夕阳产业”转移到成本低的东亚发展中国家,本土实体经济严重弱化、退化。

在美国,高达70%的就业人口转向金融和金融服务业,曾经一派繁荣的汽车制造业中心底特律逐渐萧条。其结果,不仅导致产业空心化、失业率不断上升,最终还引发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对金融灾难痛定思痛,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认识到,以工业制造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才是立国之本,必须恢复制造业,将“去工业化”彻底扭转为“再工业化”。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仍然很长,工业化任务仍然很重。眼下,实体经济尽管碰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较早地重视和解决问题,就是要吸取别人的教训,避免重蹈欧美之覆辙。

进一步看,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GDP是靠不住的。实体经济兴衰事关百姓的衣食住行,更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现在,各国的实践都证明了,实体经济才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才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动力澎湃的发展驱动器。只有坚持不懈地发展实体经济,才能不断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才能避免经济虚拟化,才能有效抗击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

国际经验表明,振兴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往往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奥巴马很快提出重整制造业计划,结果收效甚微。近期,特朗普提出的“美国制造业回归”,仍步履维艰。因此,我们对振兴实体经济的复杂性、艰巨性,要有足够的估计。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发扬“钉钉子精神”,扎实做好工作。

首先必须更好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把振兴实体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对于中央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和“放管服”改革,应抓紧落实到位。同时,还应真正把实体经济当作“压舱石”,避免“脱实向虚”的倾向。要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精心谋划,找准定位,尽快制定和落实正确引导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配套措施,加紧完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落地的空间平台等等,做到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先把供给侧做实,力争每个地区都有沉甸甸的“重资产”,都有硬邦邦的支柱产业、明星企业,都有一批响当当的名牌货。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强调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根基。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向实体经济聚力、发力,坚定不移把实体经济抓上去。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任晶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