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低碳发展改变大众生活——来自第五个全国低碳日的“绿色清单”

2017-06-12 21:28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 6月13日是第五个全国低碳日,今年低碳日的主题是“工业低碳发展”。由于各地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增强,创新成果日益丰富,工业低碳发展的“绿色清单”也变得越来越亮丽。

变废为宝贵创新 环保管家效率高

河钢集团邯郸钢铁公司偌大厂区俨然一座“钢城”,但让邯钢工人们引以为豪的是整个厂区“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

炼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煤气等,但回收得当,不仅能抵消耗能成本,还能实现能量盈利,这就是行业内不断比拼的“负能炼钢”技术。

记者闫起磊报道:邯钢近年来建成50多个节能减排项目,使所有生产工序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根据低碳发展理念建成的邯钢能源中心年发电总量超过20亿千瓦时,自发电可满足邯钢新区用电量的80%以上。

作为首批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天津开发区则一直探索可持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记者毛振华报道:天津开发区环保局副局长宋雨燕说,该区曾对辖区各大产业开展摸底调查,发现区内企业电子废物再利用率不高,于是一项由政府规划引导、引入“补链项目”的计划开始实施。

为完善辖区内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链条,危险废物年处理能力3万吨的泰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产,使电子废物实现了资源化利用,该公司工程师张晓承说,贵金属等经过拆解处理后,可全部进入下游企业实现循环。不久前,开发区还引入“环保管家”模式,为企业提供“环保诊断”服务。

记者周颖报道:在珠三角的惠州市,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华惠州热电分公司为减少燃煤机组污染物排放,于2014年开始进行1、2号机组环保超低排放改造,公司副总经理李利民告诉记者,全厂实现“超低排放”改造后,节约标煤36300吨/年。

秸秆处理工业化 脱贫致富新门路

眼下是北方麦收时节,焚烧秸秆又成为基层工作的“攻坚项目”。但今年山东多地,很多农民将小麦秸秆卖到生物质发电厂,挣上了“额外收入”。

记者王阳报道:在平阴县东阿镇北市村,小麦已收割完毕,打捆成重约20公斤长方体的秸秆成垛,51岁的葛承江在承包的12亩农地上搬运秸秆。葛承江给记者算了笔账,现在他单靠向生物质电厂贩卖秸秆,每年至少可赚8万元。

去年8月,郓城引进山东琦泉生物质发电厂,把整个县域的秸秆废料变废为宝,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广岱介绍,这个项目每年支付给农民的燃料收购款约1.2亿元,帮助约1万户农民家庭脱贫。

低碳治理有成效 昔日料区今花园

环境治理不仅为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而且也使厂容变得令人心情愉悦,车间工作日益人性化。

记者余贤红、冯雷报道:“都看着镜头啊,我拍了。”江西省湖口县金砂湾工业园园区中心休闲广场上,几位身着制服的女职工聚集在“园区之门”地标前拍照。

“以前上班可不得了,大风一起就飞沙走石。”江西杭氧萍钢气体有限公司职工谢艳菊感慨道。

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电解分厂锌品作业区职工刘红军也有同感,“现在企业安装了除尘设备,再也不用‘受气’了。”

记者史卫燕报道:华菱钢铁集团下属涟源钢铁集团首席技师陈奇福感受更细腻:“以前满地的铁矿石让人走得心惊胆战,现在走在大树中间让每个上班的人心旷神怡。”

早年间,焦炉煤气作为炼焦的副产品,在回收不足的情况下,只能白白烧掉,工人称之为“点天灯”。

安徽圣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紧邻“点天灯”大户——新亚星焦化公司的化工企业,圣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志民每每看到“天灯”点起就心疼不已。

记者杨丁淼报道:“点天灯”如今已成为过去时,新亚星焦化公司输气管道铺设到周边,辐射诸多化工厂,曾经的“天灯”,变成了清洁高效的生产原料。

新亚星焦化公司总经理孙广亿介绍,这个区域企业组团式节能减排的梯级利用项目,首先将燃气机轮产生的高品位热能直接用于发电,第二级利用燃机排出的中品位热量进驱动蒸汽机发电,第三级抽取并根据周边企业不同需求提供工业蒸汽。“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标煤1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415吨。”

记者朱涵报道:“夏季是用电高峰,企业的生产任务排得很满,但不会像以前一样担心让电而影响生产。”由于采用清洁能源,浙江嘉兴福莱特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有了保障,因为公司的大屏幕上,可实时播报屋顶光伏电站的发电情况。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但长期以来,发动机一旦报废,只能变成一堆废铜烂铁。如今,发动机通过专业的再制造,变废为宝。

记者张建报道:走进一汽解放锡柴再制造基地,映入眼帘的是旧件库房锈迹斑斑的废旧发动机。经过再制造过程后,就变成了基地出口处的一排排印着“再制造”标志的锡柴再制造发动机。

一汽锡柴再制造基地投产6年以来,5000余台通过再制造的发动机走向市场,回收的产品附加值突破1.25亿元,循环利用钢材18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余吨。

绿色“再生活”:查账户可知排放量

工业低碳发展改善了大众生活,也使由工业产品报废后有新去向。

记者倪元锦报道:在北京市的部分社区,“再生侠”的员工统一着装,开着印有“上门回收物品、配送日用百货”的小车,按照用户定制的“最方便时间”和“服务周期”,定期上门回收废品。

把“老百姓”和“再生侠”相连的,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APP“再生活”。目前“再生侠”月回收废品量超过500吨。塑料瓶、易拉罐以及显示器等电子类废品,再不用愁“无处可去”。上线两年半的“再生活”APP,已覆盖北京市近300个小区,走进约20万个家庭。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雷丽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