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从“农科城”看未来春耕生产新图景

2017-03-24 09:42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西安3月24日电(记者 刘书云 张斌)“清明前后,点瓜种豆”。随着清明节临近,记者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田间地头看到,现代化大棚此起彼伏,众多职业农民在大棚内躬身劳作,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被誉为中国“农科城”的杨凌是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拥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农业科教单位,有6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研发平台,聚集了70多个学科、近6000名农业科教人员。记者发现,从这里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气息的“别样春耕”,可以折射出我国未来春耕生产的新图景。

现代化大棚透出“智慧农业”之光

走在杨凌的田间地头,举目四望,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大棚取代了传统的大片田地。在揉谷镇的一座新式现代化大棚里,中来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中来正在指导几位农民栽植瓜苗。

这座被农业科技武装起来的大棚充满现代气息:采用双层塑料覆膜技术,长两百米、宽二十米,高约七八米,使用面积达6亩,比传统大棚大好几倍;为增加采光面,大棚采用不对称设计,南半面要比北半面宽三四米;大棚顶部,物联网“天眼”已安装调试到位;地面上,数千个“有机枕”整齐排列,自动化滴灌胶管穿“枕”而过;大棚外侧,铺设着海绵节水系统。

有着多年种植大棚经验的村民王中来说,大棚里的瓜种没播在地里,而是着床在地上的“有机枕”里。这种“有机枕”外形像枕头,里面填装的是由多种生态肥料配比而成的土壤。它不但能满足作物生长的所需营养,而且通过物理隔离,杜绝了农药残留。

“有机枕”的发明人是杨凌有名的农业“土专家”马新世。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样的大棚可以放“有机枕”5200个,一个枕两棵瓜苗,可以结瓜20斤,按现在的价格可以卖到100元。除掉每枕5元的成本和人工费用,一个大棚一年的收入在50万左右,两年就可以收回大棚投资,而一个大棚的使用年限至少在十年以上。“关键是,这种栽植方式能够解决土地‘连作障碍’,可用到一些土壤条件不好的地方,对提高农民收入有好处。”

从种大田、铺地膜,到垒起土坯墙建简易大棚;从前几年的单拱单膜大棚,再到现在的大跨度双拱双膜智能温室大棚,经历了设施农业发展全过程的马新世认为,科技元素和农业供给侧改革新要求,正在促使设施农业向更环保、更具智慧的方向转变。

专业化育种育苗成趋势

春耕时间,正值种子销售旺季。位于杨凌示范区的老牌种子企业陕西金棚种业有限公司开始尝试转变销售方式,将以往的大包装袋细分成小包装。这家公司多年来一直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番茄专业育种企业,他们选育的番茄种子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番茄品种之一。

公司研发部主管蔡义勇告诉记者,这种销售探索源于农民精细化耕作方式的普及。“早先,地大田多,农民播撒种子随意性大,买种子也是称斤不论两。现在,集约化种植后,农民认品牌、讲品质,对种子的要求也比过去高了。”

蔡义勇说,这就倒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良种选育。我们不但要跑赢同行,还要时刻关注农户的新需求。他说:“一个品种的选育得好几年,不看好市场方向就会被淘汰。早期制种时以提高产量为目标,后来以耐存贮、方便运输为目标,现在又必须兼顾口感,不及时调整市场根本不买账。”

记者采访发现,杨凌越来越多的农户倾向于从专业育苗厂直接购进幼苗,而不是自己育苗。蔡义勇解释说,“一方面,专业育苗厂技术稳定,苗子成活率高,有助于增产增收;另一方面,农民开始合理分配自己的务农时间,将专业的事情交由专业人士来做,通过细分耕作过程中的每个步骤,提质增效。”

农民职业化成为新追求

在王中来看来,农民已经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

“以前提起农民,印象中总是头顶烈日,脚踩黄土,收入微薄,地位不高,是一种让人瞧不起的‘身份’。现在不一样了,农民在我们当地已经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王中来指着现代化的大棚说,“工作场地宽敞明亮,每天按时上下班,收入稳定有保障,依靠科学种植,村里不少人还住上了洋房,开上了汽车,日子滋润着呢!”

在杨凌示范区,不少农民还经过层层考试,获得了不同等级的资格证书,成为职业农民。“我们拿着证书外出搞技术服务,劳务费要比普通农民高一倍。”一位正在大棚里干活的农民说。

据了解,2004年以来,杨凌示范区先后培训了技术农民30多万人,1万余人持证上岗,农民职业化正成为一种趋势。

让王中来欣喜的是,随着农民收入增加,观念转变,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的青年“回流”农村,使职业农民队伍逐渐年轻化。“我们的合作联合体基本上保持在百人左右,青壮年农民就占到一半。现在,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就直接回乡种地,已成为社里的中坚力量。”王中来开玩笑说,“以前叫不回来的年轻人,现在撵都撵不走!”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