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分级诊疗助力深圳医改挺进“深水区”

2017-01-15 11:23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深圳1月15日电(记者 彭勇、白瑜)深圳龙岗的邹女士最近在家门口看了一回心脏病,社康中心采集她的心电监测数据,传送给龙岗区心电图远程集中诊断中心,值班医生给出诊断报告后再回传给社康中心,全程不到20分钟。遇到疑难杂症,后台将召集更多的资源进行会诊。

这是深圳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后典型的就诊流程。近年来,深圳力推分级诊疗,促进更多医疗资源下沉,打造“15分钟医疗圈”,实现了患者、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多赢,也让深圳的医疗改革得以挺进“深水区”。

硬件改造:告别缺医少药的“小诊所时代”

深圳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长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占地200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全科诊室、中医馆、妇科诊室、B超室、口腔室等科室齐全。让人仿佛置身大医院,不再是记忆中缺医少药的“小诊所”。

长坑社康中心负责人陈义泉告诉记者,中心服务的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超过7万人,业务用房租金、设备投入、编内医护人员70%的工资全部由区政府配备。“政府对硬件的投入让社康有了底气,可以在公共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服务上多下功夫,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陈义泉说。

龙岗区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中心主任徐良玉介绍说,龙岗区近几年共启动109家社康中心业务用房标准化建设,至今已投入2.3亿元用于社康中心升级改造,累计已完成标准化建设70家,平均每家社康中心面积超过880平方米。

龙岗社康中心的进步是深圳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的一个缩影。记者采访深圳市卫计委获悉,深圳市“十二五”期间财政总投入599.1亿元,持续推进医院新、改、扩建工程,推进社康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了每个区有一家三级医院、每个社区有一家社康中心。

软件升级:打造“15分钟医疗圈”

三甲医院通过分级诊疗,把门诊资源“放下来”,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能不能“接得住”至关重要。以前与公立大医院医生相比,全科医生待遇、职称晋升空间、培训机会等都较少,人才留不住,巨大的基层医疗人才缺口成为困扰分级诊疗发展的难题。

深圳市把医疗卫生人才研修、交流培训的机会向基层医护人员打开,在职称评定、出国培训等方面优先推荐社康中心全科医生,为基层医疗工作者提供上升发展的舞台。龙岗中心医院龙西社康的陈志君医生说,社康中心还会定期安排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参加系统的带薪脱产培训。

在投入政策上,深圳市还引导和鼓励医疗机构将门诊资源重点投向社康中心,逐步提高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重。

全科医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政策导向明晰了,基层医疗中心的综合实力稳步发展,居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深圳市全市95%的社康中心开展了家庭医生服务,累计为近78.59万户家庭、236.38万市民提供签约服务。其中,老年人、慢性病和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人数57.55万人。居民在家门口的“15分钟医疗圈”内,就可以获得日常医疗服务。

百岁老人罗观球最近痛风急性发作,龙西社康的全科医生邓医生接到电话后马上出诊,为老人治疗,并在老人家建立了一张家庭病床。全科医生此后将定期背着检测仪器家访,为老人进行健康管理。

机制创新:分级诊疗助力深圳医改挺进“深水区”

随着深圳医改挺进“深水区”,深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保障。201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将深圳医改的很多先进做法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化,将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职能进行了划分:二、三级医院主要承担急难险重的病症治疗和科研教学工作;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承担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基本诊疗、康复和护理服务。

罗湖区医保支付激励机制创新成为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医改样本。深圳市罗湖区整合5家区属医院和35家社康中心成立区域医共体。通过做强社康中心,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打造覆盖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和临终关怀等服务的“健康共同体”。

记者在深圳罗湖区东门社康中心看到,中心大力推广中医药技术,开展了传统骨伤复位、点穴、针刺、艾灸等一系列中医传统治疗服务,用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服务社区居民,“重预防、少生病、少住院、少花费、看好病”成为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受到了周边居民的欢迎。

据深圳市卫计委秘书处处长李创介绍,要构建完善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应同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能将这两项改革割裂开来。现在公立医院占了80%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如果公立医院的资源不能下沉,“强基层”将是无米之炊。在机制创新的环境下,分级诊疗将助力深圳医改挺进“深水区”,使居民健康管理效率提升,人均卫生支出也将得到控制。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林巧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