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黑龙江玉米市场化改革迎来“三变”

2017-01-09 19:13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理念更新 方式更活 市场更畅
——黑龙江玉米市场化改革迎来“三变”

新华社哈尔滨1月9日电(记者 管建涛 王建)2016年,东北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在玉米产量第一大省黑龙江,农民、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市场化意识增强,销售理念和方式更灵活,财政支农作用更突出。

销售理念之变:“坐家等收购”到“主动找出路”

2016年,黑龙江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922万亩,但玉米产量仍在1000亿斤左右,市场购销任务重,压力大。

“改革第一年,习惯了靠粮库卖粮的大户、合作社一度很犯愁。”在青冈县粮食局副局长陈甫看来,粮库不收玉米了,不代表政府就不管了,反倒是更应主动出击,走出去找客户。2016年10月,青冈县粮食局组织9家粮食贸易企业到山东等地对接,当时签订意向性预购合同68万吨。

在玉米销售过程中,搭平台、找市场成了关键词。黑龙江省粮食局局长朱玉文介绍,通过“玉米商务洽谈会”和“金秋粮食交易会”,黑龙江与全国玉米加工、饲料和贸易企业签订意向购销协议500亿斤以上。

除了市场化平台销售外,政策性粮食交易平台也开始市场化销售玉米。2016年12月12日,全国玉米市场化电子交易暨黑龙江省农民粮食购销专场启用,符合条件的企业、合作社可在此平台上直接线上交易。统计显示,该专场共上市粮源24.4万吨,成交量4.8万吨,成交金额6722万元。

针对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卖粮压力,黑龙江省还专门召开了合作社卖粮大会。参加卖粮大会的黑龙江省巴彦县天德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晶说,合作社解决了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问题,但市场化差得太多了,再也不能“春天盲目种、秋天被动卖”。

支农方式之变:贷款难到“随用随拿”

玉米是大宗商品,市场收购需要大量资金。但临储时期玉米价格高,玉米深加工企业效益普遍不景气,规模较小的企业更难贷款。黑龙江省设立的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金融部门担心的风险大和粮食企业抵押物不足之间的金融“断桥”问题。

巴彦县巴彦港粮库主任夏莲柏告诉记者,巴彦港粮库向农发行黑龙江分行缴纳了150万元风险保证金,已经拿到了1000万元贷款,还有500万元贷款随着购销进程“随用随拿”,“如果用没了,还可以再交保证金继续贷款”。

黑龙江省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规模暂定10亿元,银行原则上按企业实际缴存到位额度的10倍左右发放。农发行黑龙江分行粮油处副处长刘恩来介绍,这个基金在银行和粮食企业之间搭了个桥,银行愿意,企业也高兴,财政资金实现了“四两拨千斤”。

黑龙江省粮食局统计,截至2016年12月30日,已有76户企业获得基金参与资格,14户企业实际认缴基金3900万元,4户企业利用基金取得收购贷款3000万元。

企业收购资金来源越来越广泛。黑龙江省农信社和农业担保公司利用支农再贷款,以及一些商业银行均对玉米市场化购销给予了贷款支持。

针对玉米深加工企业连续多年效益低、融资难问题,黑龙江还对玉米深加工企业补贴,调动企业积极性。

市场流通之变:“高价进库”到“价跌入市”

与往年把玉米卖给当地中储粮粮库不同,2016年黑龙江农垦丰顺种植专业合作社把玉米卖给了广东一家饲料厂。合作社理事长赵军说,卖给广东的玉米先是通过铁路运到锦州港,再通过水路运到广州。

实行玉米市场化收购以来,南北玉米贸易重新走活,大量东北玉米销往南方。2016年12月份以来,黑龙江省粮食日均装车由10月份的780车提升到1961车,玉米日均装车由496车提升到1812车。截至2016年12月31日,黑龙江省铁路外运玉米126亿斤。

截至2016年12月30日,全省企业收购玉米量超过340亿斤,还有一些粮食经纪人、合作社及部分销区企业直接入户收购。黑龙江省粮食系统一位干部说,前几年玉米基本都进国储库,今年玉米基本全进市场,“就地储”变成“全国销”。

镜泊湖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牟永森说,如今玉米市场价格已下降到基本和国际接轨的程度。原料大幅下降,企业利润增加,加工量也随之提高。

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下降,与进口玉米到港价逐渐趋同,竞争力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玉米价格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对此,黑龙江严格落实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按照每亩153.92元标准给予农民补贴,补贴总额148.72亿元。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