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吉林创新产业扶贫机制筑牢脱贫“后防线”

2016-12-18 20:44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长春12月18日电(记者 褚晓亮、刘硕)这几天,随着杂粮杂豆包装等设备陆续安装到位,吉林省长岭县三十号乡五撮村的粮米加工厂终于正式生产。对于这个村里的209户、320多名贫困人口来说,这个加工厂带来了彻底脱贫、不再返贫的希望。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吉林通过多种渠道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在产业项目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投入,为贫困居民织密兜底网络,筑牢脱贫的“后防线”,防止出现“短期脱贫”后“再返贫”的现象。

产业保障:项目全覆盖防止“短期脱贫”

五撮村所在地,盐碱地多,种粮收益低,所有贫困户面临着缺少稳定经济来源的困境。对口包保五撮村的长春师范大学从诸多劣势中看到了优势:这个村种植杂粮杂豆有传统,何不把当地特色的弱碱小米、绿豆等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为此,长春师范大学多方筹措200多万元资金,帮村里筹建合作社、加工厂,还买来先进的加工设备教村民使用,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村民参与项目生产,帮扶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以资金和土地入股等形式获得收入。

今年64岁的于连义是五撮村的贫困居民之一,由于常年患病,他已经没有了劳动能力。“村里和师范大学看到我家的情况,给我老伴安排了一份到厂里打扫卫生的工作,每月有1000多元收入,我们生活、吃药的压力小多了。”于连义说。

“靠着政策资金扶持,可能实现短期脱贫,如果要彻底解决贫困居民的后顾之忧,必须让他们参与到产业项目中。”吉林省集安市通胜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尹德堂说。

一批专业农业合作社、加工厂等产业项目,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延龙黑毛驴养殖合作社,已经有408户被吸纳其中,除去养殖成本,贫困户代养一头已孕母驴可获得4000元以上收入,高于当地年收入3200元贫困线。

如今,吉林省基本实现了产业项目对贫困人口的全覆盖,一些地方对于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通过采取子女联营、能人带动、集体规模化经营等方式确保脱贫项目的覆盖,使脱贫人员都能够拥有一份产业基础。

社会保障:织密兜底网络放大脱贫格局

仅仅在收入上实现脱贫还不够,贫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同步脱贫。吉林探索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医疗、教育、文化等的帮扶齐头并进,以大格局谋划脱贫项目,让贫困居民的生活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头道镇延安村贫困居民崔香兰家里却非常温暖。自己不用掏钱就能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后续产业项目还能实现脱贫,崔香兰以前想都没想过。

今年,延安村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首批村民异地搬迁,并为他们建设了异地搬迁安置住宅区,有31户贫困户喜迁新居,房屋顶部还将安装光伏板,多余的电量将直接变现,成为村民的收入。

为防止部分贫困居民脱贫后又因患病、房屋倒塌等因素返贫,吉林在医疗健康、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为贫困居民织密兜底网络。

在吉林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达49.4%。对此,吉林采取提高近百种疾病的报销或补偿比例等方式,减轻贫困人口的治疗负担,开展全覆盖的健康扶贫行动。

一组数字可以体现出吉林的兜底网络:在贫困地区农村公路投资6.4亿元,实施安防工程500公里,改造危桥45座;在15个贫困县新建53所公办幼儿园,贫困地区营养餐改善计划比例提高到89%;培训贫困劳动力5000多人,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3万余人。

干部保障:万名干部进基层向“穷根”宣战

王纵鹏是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派驻到吉兴村的第一书记。从项目策划选址、筹措资金,到厂房建设、市场营销,每个环节他都要挑起“大梁”。12月初,村里的菌类加工厂正式投产,王纵鹏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在吉林,还有很多像王纵鹏一样的扶贫干部扎根一线,向“穷根”宣战。

吉林现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500个贫困村。为完成全面脱贫攻坚首战之年3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吉林抽调精兵强将向一线充实。

今年初,吉林省、市、县三级近万名党政干部联动,走进全省所有贫困村和贫困户家中对接脱贫任务。省级领导带头包保,省直单位重点包保,市直单位定向包保,县直单位兜底包保,百万党员支持包保……在吉林下发的《千个单位包村、万名干部包户、百万党员参与帮扶的方案》驱动下,吉林全省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包保全覆盖。

吉林还通过开展多层次的脱贫攻坚专项督导,监督脱贫任务落实。如今,“回头看”活动已经成为常态,严格督导让脱贫干部不敢懈怠,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

吉林省扶贫办主任张宝才表示,为了彻底斩掉一些贫困地区的“穷根”,吉林坚持问题导向,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真功夫,全力补齐脱贫攻坚工作“短板”。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傅义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