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辽宁:以人民群众获得感标注民生新底线

2016-12-18 09:41 来源: 辽宁日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以人民群众获得感标注民生新底线
——我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综述

民生是检验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尺。

在辽宁发展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2015年7月,长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明确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指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判断老工业基地振兴成功的重要标准。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守住民生底线,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用深情的话语道出了省委、省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近年来,尽管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但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四个着力”要求和中央7号文件精神,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振兴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辽宁民生改善的步伐坚定而有力,特别是2015年以来,是我省民生政策出台最多、资金投入最多、社会事业发展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

全省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群众期盼解决的上学、就医、住房、饮水、出行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民生建设跃上了一个大台阶。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为推进全面振兴凝聚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施政所向 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为落实“四个着力”推进全面振兴的稳定之基。

“坚决不让经济下行压力向民生传导!”这是省委、省政府2016年初向4300万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

《中共辽宁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加快推进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辽宁省食品安全条例》《关于进一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辽宁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文件陆续出台,透过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顶层设计、决策部署、制度安排,可以发现,融入其中的皆是为了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正如在2016年1月召开的省两会上,省长陈求发所强调的,要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喝上洁净的饮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生活在美丽的家园,感受社会的平安幸福、文明和谐。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实实在在的财政投入,务求实效的考核指向,利民为本的统筹安排,是近年来我省民生改革实践的新气象。

经济下行压力下,我省一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另一方面深入“挖”钱,盘活存量。一笔笔真金白银按时拨付,让一项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构筑起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

近年来,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连年增长,2016年更是接近80%。2016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一直领跑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其中,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4700元,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0420元,增长6.7%。

民生跟着“民声”走,干部考核先看民生成果。我省从百姓需求出发,用好政绩考核这个“指挥棒”,让政府的“答卷”跟百姓获得感对标。

2014年起,沈阳市在各部门绩效考评打分过程中,取消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奖,增设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奖项。为了防止政绩工程等脱离群众的行为,大连市在年度考核工作中,首次引入“政府负债情况”。

“风向标”的一系列调整,让老百姓看到了领导干部身上的新变化。大连市甘井子区椒金山街道居民阎凤卿说:“现在领导干部对改善民生特别关注,让我们的心真的很暖。”

免除、提高、新建、解决……我省正不断用一个个动词来注解民生发展的新变化,给辽宁人民以信心和向上的力量,也让党委、政府与百姓的心贴得更紧。

惠民富民 发展成果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

就业稳定,养老金提高,医疗保险完善,新居新村林立,菜篮子丰盛,居民收入增加……近年来,我省人民群众分享到了更多改革发展的红利,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我患心脏病多年,属于特病报销范围。按照政策,不仅可以在定点医院报销80%,还可以进行二次报销。算下来,自己掏的钱并不太多。”得益于大病保险制度的建立,正在住院治疗的铁岭大病患者刘云鹏如今能够安心养病,他对未来满是憧憬。

2015年12月,省政府出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按规定支付后,由大病保险对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保障,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费用补偿不设封顶线。到“十三五”末期,最终实现全省农村全部参合农民大病保险起付线调至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内。

2016年,一个个利好消息更是接踵而至。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医疗费用全口径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5%和60%,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健全。

同时,按照6.5%的总体水平,我省还为601.4万名企业退休人员提高了基本养老金标准,实现了自2005年以来的“十二”连涨。

73岁的沈阳市民王洪斌老人从企业退休已经十几年了,养老金从最初的不到2000元涨到了如今的近4000元,老人笑着说:“真是赶上了好政策、好时候!”

与老人一样,最近,应届大学毕业生孙震宇心情也格外高兴,与大连的一家知名民营企业成功签约,让他激动不已,“能在家乡就业,感到特别开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汇报,省政府安排多次会议研究部署,重点抓好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过剩产能企业转岗员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创业,为扩大就业畅通了渠道,让越来越多的城乡劳动者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就业,开启了新生活的大门。

为此,省政府出台了进一步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符合条件的离岗失业人员纳入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对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劳动者实施“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使34.3万名灵活就业人员和公益性岗位人员稳定就业。安置零就业家庭1217户、1220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一面是帮助就业困难人员找岗位,一面还要做大创业的“乘法”,一人创业带动一群人就业。截至9月末,全省创业孵化基地达336家,入驻企业9520户,带动就业8.8万余人;扶持创业带头人1.1万人,带动就业6.7万人。

好政策激发新活力,全省就业人数不降反升。近年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每年稳定在4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近年来,我省在民生领域改革中勇于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充分回应百姓公平诉求:实施随迁子女“异地高考”,让群众获得“起点公平”;户籍制度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让“弱者”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为出彩的人生……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都给万千家庭送去摸得着的好处、带去热腾腾的希望。

倾心倾力解决最基本最迫切民生问题

“要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持续加大力度”“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基本民生保住、把底线兜住”……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都在强调民生优先的发展思路。

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完善社保安全网的基础上,我省正在全力补足民生“短板”。

建昌县石佛乡梅杖子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多地少、土地贫瘠、产业结构单一的贫困村。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他们成立了养牛脱贫致富合作社,帮72户贫困户彻底拔掉“穷根”。

贫困是最大的民生“短板”。于是,省委、省政府将扶贫攻坚视为民生之重,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坚决打赢我省脱贫攻坚战。

2016年以来,我省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落实财政专项资金6亿元,同比增长36.6%。对4.2万人实行住房扶贫,对13万人实行低保兜底保障。

为推动我省产业扶贫发展力度,加快贫困户参与项目增收的步伐,日前,省政府印发了 《辽宁省产业精准脱贫规划(2016-2020)》,计划通过发展16项精准脱贫产业,到2020年确保全省现行国家标准下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住有所居”是重要的民生目标。住房是每个家庭最大的牵挂,也牵动着省委、省政府的目光。

作为率先在东北乃至全国进行棚户区改造的省份,辽宁棚改的脚步从未停歇。

和25岁的孙子挤住在一起的抚顺市望花区演武街道居民任宝英即将搬入82平方米的电梯楼。谈起新居她兴奋地说,“赶上政府的好政策,孙子有婚房了。”2016年以来,抚顺市委、市政府将地质灾害区居民避险搬迁工作确定为全市民生工作的“一号工程”全力推进,近6000户和任宝英一样居住在地质灾害区的居民,将搬离原来的危旧住房迁入新居。

“在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数千户居民的避险搬迁安置任务,彰显了地方党委和政府强烈的为民情怀和担当意识。”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如此评价。

保障房建设全面推进,圆了更多人的安居梦。到9月底,全省棚改开工13万套,棚改货币化安置9.64万户,货币化安置比例达74.2%,超过国家要求年底前达到50%以上的目标;棚改房基本建成13.45万套。

为了加强雾霾治理,不断改善空气质量,省政府出台了全国第一个控制秸秆焚烧的政府文件。近年来,辽宁的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前三季度,全省环境质量达标率为78.9%,同比改善3.4%。生活饮用水达标率为96.9%。

道行致远,不忘初心。

从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到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再到补齐收入差距过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短板,未来我们必将收获更多温暖、绽放更多精彩!(记者 赵建明)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刘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