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新一轮泛珠产业转移激发区域经济新动能

2016-12-12 18:50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广州12月12日电(记者王攀 程迪 胡星)今年3月,《江南平台入口 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意见提出,要在泛珠三角“9+2”区域内,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承接、共同培育先进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

转移、承接、链条、集群……新华社记者在岁末之际走访广东、江西、贵州等多个省份,目睹了泛珠区域内横跨数千公里、遍布各个领域的产业转移大潮。和以往相比,此轮产业转移呈现出梯次转移与国家战略融合、降成本与新业态并进的鲜明特征,正在给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动能、新方向。

转移产业园区扎根各地

一提起珠三角产业转移,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走出去”。但台商陈志诚却决定将企业从东莞迁到既不靠海、也不沿边的江西吉安。现在,他投资的柏兆电子(吉安)有限公司每天约生产6货车的计算机主板、显卡和相关卡板,通过赣粤高速运到深圳出口,年产值突破30亿元。

陈志诚说,像他一样选择“西进”的台商还有很多,仅吉安一地就形成了多个台商产业聚集区,“大家都看好产业转移后的发展前景。”

无独有偶。在全国劳务输出转移示范县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也正在崛起一个从珠三角“迁回来”的吉他产业园。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传玖将企业从广州迁回正安后,目前年产量80万把,年产值2亿元,产品远销巴西、美国、日本等国和地区。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泛珠三角内地9省区已经设立各类产业转移对接园区接近20个。从广东省内珠三角向粤东西北区域转移,到跨省的粤桂、闽粤、湘赣、北部湾,一批跨省区的合作平台已经逐步成熟,为此轮产业转移“扎根发展”提供了良好空间。

多重动力推动向内转移

在此轮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综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内生因素,成为最显著的推动力。

“天时”来自政策的扶持。仅在刚刚过去的11月里,就有福建、云南两省公布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实施意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均成为重要内容;而在今年3月,海南也发布深化泛珠合作方案,明确提出“加大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的培育支持力度”。一张覆盖泛珠内地九省区的产业转移政策扶持“大网”正在成型。

“地利”则来源于近年来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与能力的提升。近年来,以“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为标志,珠三角本身就在经历新一轮立体式的交通工程大改造;而随着高铁网和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铺设,珠三角、长三角和泛珠其他省区之间的交通便利度大幅提升,从而给产业转移提供了强大的人流、物流基础。

创业者投身产业转移,则让此轮产业转移拥有了“人和”动力。“吸引产业转移不是靠优惠,而是靠内功,帮助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扎实打造产业生存必需的工业要素,提升投资环境的配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转移来的项目扎下根。”江西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局长陈永斌说。

拥抱新业态 激发新动能

正是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此轮产业转移呈现出明显的多领域并进态势,不仅是中低端制造业向内转移,一些中高端产业也积极从沿海出发,布局内地省区。

“依托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布局承接产业转移区域,中西部省份可以对接的转移项目不仅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能源资源深加工、高新技术等领域,实现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优势互补。”贵州省商务厅副厅长马雷说。

和以往相比,这一轮产业转移还呈现出鲜明的“产业链转移特征”,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集群往往迅速集结,形成了横跨整个泛珠区域的“前店后厂”模式。

同时,这一轮产业转移也积极融入创新创业大潮,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人才走入中西部地区,一些地方开始转变招商引资思路,通过支持创业、扶持创新来培育自己的大企业和强企业;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跨境电商、外贸综合平台等新业态与产业转移相关联,形成了与“前店后厂”相呼应的“前店后仓”布局。

“20世纪90年代初,广东等沿海开放地区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吸引外资,融入全球制造业链条中,而以此轮产业转移为契机,中西部地区也将加速工业化进程。”陈永斌说。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周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