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农牧交错带:中国优化布局农业发展新空间

2016-12-02 18:55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记者 董峻)摊开一张中国地图,从东北的黑河向西南的腾冲划一条线,就是大名鼎鼎的人口密度对比线“胡焕庸线”。这条线也是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以及山地高原和丘陵平原的分界线。

气候和地形的差异,意味着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这条线大体上是中国的农牧交错带——往东往南是传统的主要农业区,往西往北则是主要的草地畜牧业。而这条线附近,农耕和放牧并存交错。历史上,许多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在此发生。

近年,这一地带传统的农业种养结构问题重重。现在,人们要开始全面调整优化农业布局了。

农牧交错带要打造成生态农牧区

农牧交错带也是中国一道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近年农牧结构失衡、水资源过度开发、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明利说,一些地方草场持续超载过牧,导致植被盖度下降、退化沙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减弱;连续多年种植一种作物,土壤养分失调、耕地质量下降。可以说,区域功能与发展现状极不匹配。

农业部日前发布了《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因地制宜地推动长城沿线沙化退化地区、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地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地区等三类区域结构调整,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根据意见,北方农牧交错带重点区域范围包括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辽宁等7省区的146个县。

据中国农科院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王道龙解读,意见提出将北方农牧交错带建成草茂林丰、牧业发达、特色高效、资源循环的生态农牧区,努力做到产业发展与生态修复互补互促、农民增收与区域发展同步推进。

“这个区域一头连着农区、一头连着牧区,地域相连、产业互补,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区域内外产业一体化发展,变农牧交错为农牧融合。”他说。

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是减粮增饲、增牛稳羊

这些地方的农业结构怎么调?意见给出了明确方向:做大草产业、做强草食畜牧业、做精特色产业,突出减粮增饲、增牛稳羊、优果壮特。主要做法包括:

——调减籽粒玉米500万亩以上,发展全株青贮玉米,推广秸秆青贮、黄贮、微贮、压块、膨化等利用方式,不断提高玉米饲料化利用水平。

——利用现有耕地,积极发展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扩大苜蓿、燕麦草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鼓励苜蓿裹包青贮、干草调制加工贮运,推进牧草产业化。

——对水土匹配条件较好的天然草原,加强改良,提升产草能力。

——突出发展奶牛,稳定发展肉牛肉羊,推进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

——推进奶牛养殖小区牧场化改造,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发展高产奶牛核心群,健全乳品冷链系统,促进奶业一体化发展。

——支持发展肉牛肉羊适度规模养殖,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推广牧繁农育、户繁企育养殖模式和舍饲半舍饲养殖先进适用技术。

针对缺水和种养脱节的问题,意见提出要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休养生息农业,突出旱作节水、灌溉节水,加快建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生态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生态脆弱、资源环境压力大的耕地开展退耕还草、调整种植制度。

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将成为这一地带农业新模式

“农牧结合是农牧交错带的本质特征。”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说,“这一区域在历史上就是随着气候干旱和湿润的交替变化,出现草地畜牧业和种植业的交替发展,但总是有农有牧,因此该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农牧结合。”

他认为,种养结合是农牧交错带发展的最大优势,既可以放牧,又可以种植饲草料,发展舍饲圈养,因此需要种养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农林复合是农牧交错带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生态脆弱、降雨量少的问题,通过草灌乔结合建设农田防护网。

经过多年试验研究,王明利等人发现,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理想利用模式是:在天然草地上合理放牧,在居民点周边等适宜地带种植多年生牧草或一年生饲草料作物,在河谷等适宜地带开垦建设高标准农田种植粮食作物、蔬菜和特色林果等,形成以草牧业为主,粮食产业为辅,特色小杂粮、蔬菜、林果等产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和产品结构。

对此,意见鼓励在降水300毫米以下地区种草、300至400毫米间草灌结合的种植模式,改造景观、开发休闲功能。同时继续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深入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实施草原生态保护重大工程,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未来,这一地区的目标是基本建立“投入减量、生产清洁、资源节约、循环再生”发展新模式,形成蓝天白云相连、绿草果树相映、黑白花牛群相间的生产生态新景观。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傅义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