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千年智慧照耀现代生活

2016-12-01 20:17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记者 侯雪静、周玮)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结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

民俗学家刘魁立说,过去常说我们的历法是阴历,实际上,我们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即是阳历的部分,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到太阳影响,其次是海陆地形差异性分布等因素。”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周兵说。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

“申遗成功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总结的雨热运动规律的承认。”南京农业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严火其说,“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在指导我国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意义。”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农耕文明的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利用自然环境特点,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点。“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和北方西伯利亚冷空气双重影响,我国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严火其说,“二十四节气”主要指导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业生产。

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也深深影响着东亚国家。韩国、日本有很多与我国相似的习俗。

现代生活重要坐标

屋外大雪漫天,屋内瓜果飘香……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能力增强了,设施农业、大棚蔬果等让我们不再受节气的严格制约。

“但农业生产还是要以利用自然为前提,我们这片土地上雨热变化和大的季风变化的特点没有变,‘二十四节气’对当前生产生活还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严火其说。

在农业生产上至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调节休息和劳作,比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至今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

今天有的地方,仍有相关节气的活动,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有的地方仍把冬至等当作节日一般度过,比如非遗项目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

“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

“二十四节气”进入小学课程,成为培养孩子认知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承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专家认为,这次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除了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由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

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方圆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