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沂蒙老区“精神扶贫”: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2016-11-07 12:59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济南11月7日电(记者赵新兵、潘林青)山东临沂通过开展“精神扶贫”,不少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日渐转变,“要我脱贫”越来越少,“我要脱贫”越来越多。这是记者近日在沂蒙革命老区山东临沂采访时发现的新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地区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宁肯受穷也不愿出力,“习惯于站在墙角晒太阳”。更有甚者,没有把国家给的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用来谋发展,“精神贫困”让一些贫困户陷入“越扶越贫”怪圈。

临沂市蒙阴县云蒙湖生态区大谢庄社区是典型的库区村,以前这里不少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生活全靠政府救济,腿脚有残疾的张德芹便是其中之一。

“我腿脚不方便,老伴智障,还有71岁老父亲需要供养,前几年真是对生活丧失了信心,政府给多少我就花多少,能混一天算一天,常年连被子都不叠。”张德芹说。

随着扶贫攻坚逐渐深化,张德芹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记者近日一大早来到他家时,他正在打扫庭院。走进家中一看,虽然家具较为破旧,但被擦拭得一尘不染,被褥叠放整整齐齐,地面卫生也打扫得十分干净。

“最近两年,许多干部都来我家看望,不仅经常鼓励我,还帮我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看着外人都对我这么上心,我怎么好意思再躺在家中睡大觉?虽然干不了重活,打扫卫生、养鸡养羊这些活儿我还是能干的,再也不能光吃政府救济了。”张德芹告诉记者。

在山东临沂,像张德芹这样思想转变的贫困户还有许多。临沂市沂南县依汶镇汶凤村贫困户郑来勤身体健全,但岁数偏大,以前靠低保、慰问金过活,也存在“等靠要”思想。最近,他不仅把自家2亩多地精耕细作、提高了产量,还积极参与村中光伏发电项目。

“村里贫困户都在想着办法挣钱,上级也送来了好政策,再当懒汉可不行了。”郑来勤说。目前,通过自身努力和上级扶持,他已经脱贫,年收入已达七八千元。

临沂市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现在农村贫困户大多数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户,过去那种有劳动能力却好逸恶劳的“懒汉型”贫困户已经越来越少,“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在贫困户中早已蔚然成风。

据统计,目前临沂市贫困人口中无劳动能力的占69.7%,因病因残致贫的占63.8%。

记者采访了解到,沂蒙老区贫困户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是临沂市在扶贫过程中坚持要“富口袋”先“富脑袋”,通过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弘扬沂蒙精神开展“精神扶贫”,既改掉了部分干部“官老爷作风”,又拔掉了贫困户“思想穷根”。

一方面,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临沂各级干部作风大为改观,各级干部与贫困户“结亲连心”已成一项惯例。据统计,临沂市从市县两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选派1537名干部,会同山东省选派的131名第一书记,全部派驻省定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同时,临沂市每名干部联系3到5个贫困户,实现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群众结对帮扶三个“全覆盖”。

另一方面,许多贫困户也深受沂蒙精神感动和教育。“看到电视上演的沂蒙精神节目和村里举办的讲座,我经常感动地流眼泪。在以前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人都能撑过去,眼前我这点困难算什么?”临沂市兰陵县压油沟村贫困户夏立方说。

据介绍,临沂市在市内电视台、报刊设立了《实施百千万脱贫攻坚行动——全力打赢新时期孟良崮战役专栏》,市县两级还组织30多个宣讲团,深入基层广泛开展“树榜样、学先进、促脱贫”等宣讲活动2200多场次,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决不苦熬”的观念,振奋脱贫精气神,增强致富主动性,实现各级干部“我要扶贫”和贫困户“我要脱贫”同步合拍、同频共振。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周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