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上海探索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2016-11-01 07:35 来源: 解放日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在十届市委十三次全体会议审议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送审稿)》中,上海的城市愿景被定为: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随着面向2040城市愿景的确立,打造“人文之城”的目标如何实现?昨天,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6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上,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徐毅松在题为“塑造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的主旨报告中就此作出详细解答。

传承历史文脉 保护城市遗产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在加强石库门里弄、工业建筑遗产等保护的同时,上海将进一步拓展保护对象的范畴,如解放后建设的工人新村、两万户,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的高品质建筑。同时,进一步挖掘一批具有历史、文化、美学价值的历史街区,探索从“成片旧改、单体保护”向“成片保护、零星旧改”模式的转变。在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也开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作为上海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两个网络性要素,“水”和“街”对于挖掘上海地域特色、提升空间品质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总体城市设计中,上海将在保持以水系为自然本底的基础上,突出“一江一河”在中心城区中的整体结构性作用,以其为主要廊道,疏通其他骨干水网形成水路次要廊道,强化城市整体水系空间特征。目前,上海市政府已经提出今年完成黄浦江两岸滨水空间贯通规划方案的编制,明年6月将基本完成滨水空间的贯通。

此外,街道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之一。上海未来通过精心衔接,将使得街区内的小型公共空间与街道空间充分连通,同时通过公共艺术设施的引入,注入更多文化功能,提升街道文化氛围及空间品质。

创新城市治理 强化多元交融

社区是市民文化建设的基石,因此打造“人文之城”要在“以人为本、均等服务、以民为先”的原则下,建立“以人为本”的多元社区文化,探索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营造宜居、宜学、宜游、宜业的社区氛围。一方面,在文化设施规划中,从原先的综合性文化设施进一步向专业性文化设施拓展。在土地出让合同中增加一定比例的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及公共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引入各方参与到社区的“微空间”改造中,比如上海在积极探索社区规划师制度,引入专业团队全过程、长时间参与社区营造。

与此同时,上海将继续搭建汇聚众智的文化活动平台。面向国际,自2015年起,上海就开展了两年一届的“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邀请全球知名的策展人、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共同参与,介绍国际城市发展经验,宣传上海城市发展最新理念。2017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主展览将落户浦江东岸,国际级的策展团队已呼之欲出。(见习记者 迟腾)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