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教育部介绍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情况

2016-10-26 14:12 来源: 教育部网站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教育部于2016年10月26日上午10:00在教育部报告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国家中医药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等介绍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情况。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情况。记者 张劲松 摄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发布会。记者 张劲松 摄

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介绍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情况。记者 张劲松 摄

党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等中央领导也多次就中医药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江南平台入口 先后出台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一系列规划,建立了江南平台入口 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中医药法(草案)》已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二次审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怀与重视,也表明了中医药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中医药事业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始终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经过一代代中医药人的不懈努力,中医药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是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56年江南平台入口 批准设立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以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60年历程,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高等院校25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院校238所。硕士授予权单位46个,博士授予权单位17个。院校教育已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主体,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以院校教育为主体,多层次、多类型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二是充分发挥中医药师承教育特点与优势,探索实践了现代中医药师承教育新模式。深入开展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初步形成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如“院校—师承—家传”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跟师学习、注重经典、“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特点的“院校—师承”人才培养模式;以院校—师承教育为主,结合学术流派传承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医高中预科班”模式;“5+3+X”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深度融合,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

三是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专门人才,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目前,中医药类专业在校生数已达到70余万人,为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活跃在健康服务的各个岗位上,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不断彰显和弘扬着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和仁心仁术的职业风范,为构建我国独具特色的医药卫生体系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是中医药院校功能不断强化,成为中医药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目前,三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中,绝大多数为中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64个,基本涵盖了我国综合实力强、区域影响力大的中医医疗机构。此外,中医药院校成为中医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承担了427个中医临床重点学科点建设,有15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省中医药博物馆基本都建立在中医药院校,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初步形成了一支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队伍。中医药院校在保障群众健康、推进科技创新、传承传统文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初步建立了民族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为传承民族医药文化、培养民族医药人才、增进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民族地区开办了不同形式的民族医药相关教育培训,已独立设置了藏、蒙、维、傣、壮、哈、回等民族医药专业。“十二五”期间培养了5000余名民族医药专门人才,促进了民族医药传承与发展。

六是广泛开展中医药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中医药在国家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院校积极服务于“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各大洲建立了中医孔子学院、海外中医中心等对外交流合作机构,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教育合作项目,来华留学生数量长期处于自然科学类学科留学生数量的首位,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医药高等教育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医药院校教育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有待加强;二是中医药教育吸引力不足,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仍不稳固;三是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滞后,中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能力培养有待加强;四是师资队伍总体数量不足,高水平师资匮乏,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五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

针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国家中医药局将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联合制定《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聚焦改革重点,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证。

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系列活动情况介绍

国家中医药局人事教育司

国家中医药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介绍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周年系列活动有关情况。记者 张劲松 摄

今年是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周年,为深入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总结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的改革与建设成果,医教协同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明确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与改革思路,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决定联合开展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系列活动。

一、召开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座谈会

座谈会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召开,主要内容是全面总结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来取得的成就、经验,围绕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行座谈交流,谋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工作。初步定于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在北京召开。

座谈会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一是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在年初即制定了《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系列工作方案》,依托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组建了若干筹备组,共同参与推进各项筹备工作。二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局正在研究起草《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会议主要文件,在座谈会上或会后印发。三是由上海、广州、成都、南京、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展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回顾总结研究工作,经过了多次实地调研座谈、专题研讨等。目前,座谈会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二、开展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活动

经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批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评选表彰60名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旨在通过评选表彰,充分展示新中国高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辉煌办学成就,进一步弘扬敬业奉献、严谨笃学、立德树人的师德师风和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激励广大教师潜心教学、精心育人、追求卓越,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目前,三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办法》,印发《关于开展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初审工作和省级层面的公示已结束。专家评审工作将于11月初进行,并将在全国范围内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后确定表彰名单。

三、开展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系列宣传活动

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将联合组织开展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回顾与成就展,制作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专题片,编制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大事记,梳理、回顾、展示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重点事件与发展历程。

目前,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成就展已经完成制作方案论证和资料收集,从25所院校收集到1000余份图片、文字资料,将以展板、电子画册等形式进行展出。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专题片正在进行录制和后期制作,专题片以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重大事件、重点人物为切入点,动态展示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也将会有一批中医药名医、名家的珍贵影像资料留存下来。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大事记收录了150余条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大事”,目前也已基本定稿,将择期印发。

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系列活动得到了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将对总结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成就、统一行业内外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院校教育的认识、明确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与任务,汇聚各方力量,推动中医药事业与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系列活动正在紧张有序的开展,希望媒体朋友们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中医学专业类教指委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情况

教育部中医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介绍中医学专业类教指委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情况。记者 张劲松 摄

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于2007年。近十年来,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充分发挥教指委“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职能,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1.建立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标准。2007年,教指委成立当年,接到教育部高教司领导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着手建立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经过教指委组织专家的反复论证与全体委员讨论,并经过近五年时间的试点检验,2012年12月份,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正式颁布了中医高等教育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准。《标准》提出了毕业生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涉及中医学专业办学关键环节的十项标准。《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有效保证了中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2.开展中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按照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以及“高教质量30条”要求,依据颁布的中医本科教育标准,教指委组织开展了中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截止到目前,已经完成了黑龙江、上海、安徽、暨南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等23所院校的中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专业认证工作对于促进中医学专业内涵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引导中医高等教育特色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医学教育标准首次提出中医思维概念并把中医思维能力培养写入了总体目标。通过中医传承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环节、通过专业认证环节、通过加强实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环节,通过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推动中医药课堂设计、课程整合、师资培训、教师论坛、特色教材建设、中医经典分级考核、举办内经知识大赛、中医临床能力大赛等措施,使大家更加重视尊重中医教育的知识传承与人才成长规律,确保了中医教育特色,提高了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4.促进中医教育国际化。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伯礼院士主持下,基于、参考教指委制定的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这一《标准》也已经正式颁布,这是我们国家首次牵头制定国际教育标准,对于规范世界中医学教育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制定了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了13门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等,在有效促进中医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也宣传了中国文化,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5.开展前瞻性研究,制定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教指委组织专家在认真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高等教育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未来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情况,提出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选择,提出了科学发展、传承发展、开放发展、特色发展、服务发展、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为中医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未来,教指委将继续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做好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中医学高等教育研究、指导、咨询、评估、服务工作,培养更多的中医合格人才,为健康中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关情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谷晓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谷晓红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记者 张劲松 摄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60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一路同行,以一个缩影见证和反映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建立、成长、发展和壮大的历程,这60年,是忠诚事业、矢志报国的60年;是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60年;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60年;是名师荟萃、桃李芬芳的60年;是大医精诚、霖行天下的60年。

——作为高端人才的培育者,60年来,学校始终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坚持传统,志在创新,在探索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律过程中逐步构建了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执着前行。我们的先辈在无校舍、无教师、无教材的艰苦条件下,毫不动摇,艰苦奋斗,经过一代代北中医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以中医药优势学科为龙头的各级各类重点学科体系,形成了大师引领、中青年才俊为继、薪火相传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办学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校初期,于道济、秦伯未、刘渡舟、任应秋、赵绍琴、祝谌予等三十多位蜚声海内外的老一辈中医药学家汇集于此,形成群贤云集、鸿儒辉映的盛况,开创了我国现代中医药教育先河。1962年,在第一届本科生行将毕业之时,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李重人5位名老中医忠直建言,直指中医药教育教学之时弊,匡正了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方法,这一中医教育史上著名的“五老上书”,至今影响深远。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凝练总结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思想,最早提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中医临床教学理念,提出并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出和践行“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悟妙道”的中医人才成长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又迈出一大步,在创办“院校-师承-家传”相结合的“中医教改实验班”基础上,大力探索了长学制学历教育,先后创办“岐黄国医班”、“时珍国药班”,“卓越中医师”、“卓越中药师”等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更加人文、更加经典、更加实践、更加现代、更加国际”的新式人才分类培养目标,在中医药高等教育界产生了积极引领作用。60年来,学校已为国家累计培养了三万余名高等中医药人才,已经成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他们当中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也有共和国的部长,还有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企业家和工程师,更有在平凡岗位“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卫生与健康工作者。

——作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60年来,学校始终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解决行业亟需、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不断提高北中医的贡献度。“太空养心丸”为神舟飞船的航天员提供中医药保健,“清开灵”“胃苏冲剂”“排毒养颜胶囊”等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鲜活的例子,正是北中医人精诚济世、责任担当的缩影。

——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优秀文化的传承者,60年来,学校始终面向人类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医药卫生保健服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成为中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中医体质辨识研究成果作为唯一的中医成果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德国魁茨汀中医院”开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河,被誉为我国对外医疗合作的典范。

——作为人文交流的先行者和对外合作的探索者,60年来,学校始终以全球视野作为办学的着眼点,不断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引领国际中医药教育、科技和医疗发展的路向。新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攻读中医学位;先后与境外不同大学合作办学,开启境外中医学本科、硕士学位教育;集教育、医疗、研究、文化交流功能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开创中医药国际化新篇章。

2016年,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握好中医药振兴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竭尽全力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扬好、利用好,我们坚信,在党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的亲切关怀和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的正确领导下,北京中医药大学会按照“双一流”奋斗目标和“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为高等教育改革和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关情况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胡鸿毅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记者 张劲松 摄

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部、国家卫计委和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面对创新性国家建设,以及健康中国战略和中医药发展的新要求,构建了“以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主体、以宽广的现代科学、医学知识和创新思维为一翼、较深厚的中医传统文化底蕴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什么是最好的中医药教育”、“如何培养传承创新并重的中医药人才”的时代命题,提出了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新思路、新举措。

一、医教协同、科教融通,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机制

学校凭借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药学全国第一、中医学全国第二,中西医结合全国第三,两个学科在中医药院校中率先跻身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学科优势,着力构建医教协同、科教融通的育人新格局。通过打破学院、学科、医院围墙,组建50余个示范性跨学科教学团队,在创新课程开发、教学学术研究、临床教学改革等方面予以重点突破。学校率先开展“5+3+X”一体化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在总结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基础上,近年来又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教学瓶颈,推出了“前期厚基础能力、后期重跟师悟道”的阶梯式培养方案,切实做到“经典学习不断线、实践环节不断线、创新提升不断线”。面对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态势,学校依托上海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和遍布全市的“区校战略合作”平台,在中医工程、康复、护理与养老管理等新兴专业领域推进“2+X”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除2年的校本核心课程外,其余50%课程采取校企合作、海内外名校游学和课程共享、学生自主创业作品等为导向的教学形式。“创新学堂”、“中医创客训练营”等孕育的成果多次获得“挑战杯”创新创业金奖等荣誉,新一代人才在中医药行业中形成了鲜明的品牌效应。

二、特色为本,医文融合,打造中医药人文素质教育“升级版”

“为医先为人”。中医药创新必须根植于特有的文化基因,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也必须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学校积极寻求当代条件下深化中医药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率先开展“中医人文通识教育改革试点”,依托新创立的中医药交叉科学研究院、科技人文研究院、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打造了近300门中医特色人文课程,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20%以上,并牵头编撰了全国第一套中医特色通识读本,《药缘文化》、《功夫与经络》等特色课程在国际知名“慕课”在线平台广为传播。学校力推德育工作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建设了100个“专业课程德育”特色项目,将“无负司命之责”的“大医精诚”思想润物无声地传授给学生,在上海高校中形成良好示范效应。学校坚持“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每年设置为期八周的小学期,开展进社区、进临床、贴近社会、贴近患者的“服务性学习”小组实践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养成教育,深刻体验中医人文的现实魅力。人文修养与专业教育有机联动、立德树人与职业成长紧密结合,为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夯实了基础。

三、引领标准,内外联动,以国际化发展助推人才培养上水平

学校认识到,要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经验上升为可复制的教育规律,必须依靠教育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筹建了独具行业特色的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推出了中医人力资源与专业发展状况、院校学情分析、核心课程教学策略等研究报告,不断凝练评价指标,为人才培养“辨证把脉”。学校还将推进中医教育国际化作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加速器”,依托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多个“医教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在努力推广中医教育“中国标准”的同时不断练就教育“内功”。学校举办的“中捷中医临床中心”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在建的中加联合学院和中医药教育标准研究中心、与20余个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培养兼具中西特长的国际健康服务人才等举措,进一步将中医药教育推向了更高的规格水平;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既对接国际标准又融入中医特色,获得多个国际组织完全认证,成为“国际水平、中国风格”教育模式的典范。

四、创新形式,融入师承,培育未来名师名医新群体

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名医大家的引领,中医教育历来重视师承传统。为此,学校启动“卓越教师发展工程”,将中医师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其中,为新手型教师向成熟型教师、进而向专家型教师成长构建路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年来,学校又对接“海上名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战略,创新性地组建了包括30名国家级名中医、30名学科领军人才、40名青年优才在内的“中医药学术共同体”,有计划地开展三年一轮的“百人高级研修班”系列学习活动。师生间共修共悟,尤其关注年轻一代中医的国学底蕴和中医理论创新意识,为他们成为“未来名医名师”补上关键的一口气,也形成了以学科交融、群英荟萃的成长生态,给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提供了保障,相关经验被《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并辐射到全国其它省市,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刘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