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新闻办就《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2016-10-26 13:24 来源: 中国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江南平台入口 新闻办公室于2016年10月26日(星期三)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汪海洲介绍《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新办《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有关情况发布会现场。中国网 宗超 摄

主持人 袭艳春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江南平台入口 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中国科学院发布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报告。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西藏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作,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张亚平,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汪海洲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评估报告首席科学家王小丹先生。因为评估报告也涉及很多领域,今天还有专家在现场,大家有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请他们回答。

下面先请张亚平先生做介绍。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回答记者提问。中国网 宗超 摄

张亚平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中国科学院各项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的主要内容。

首先介绍一下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建设的背景。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拥有许多特殊和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为高原特有动植物提供了广袤的栖息地,其生态功能对保障我国乃至东南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为切实保护好这一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09年2月18日江南平台入口 批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确定实施三大类10项工程。

目前,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处于建设的关键时期,工程实施的进度和效果如何,工程完成的目标和效益怎样,部分高寒区的退化环境是否得到遏制,生态系统是否稳定、保水固碳等功能能否正常发挥,都需要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

为此,我院于2013年组织专业团队,历时3年开展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的建设成效评估工作。工作团队考察了10余个主要工程区,建立了3个生态样带和20多个观测样地,采集了约1300个点的样本,分析了1990年代以来3期遥感数据,主要采用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方法,对工程所增加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利用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相结合、模拟实验与遥感监测相结合、工程区内外对比观测、生态模型情景预测等手段,研究了西藏近20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评估了主要生态工程的实施成效。主要结论包括以下6个方面:

1、高原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近20年来,西藏严格执行国土空间管控,生态格局的变化率低于0.15%。地面植被覆盖度呈小幅度上升,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占全区国土比例66.5%,生态系统结构改善。

2、沙化面积减少,工程区风沙治理成效显著。防沙治沙工程实施之后,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71万公顷,年均减少1.53万公顷。极重度沙化土地向重度或中度沙化转化。雅江河谷(曲水-桑日段)典型观测区的统计结果表明,灾害性沙尘天气由2000年的85天下降至2014年的32天。

3、退牧还草促进了草地恢复,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来,工程区内植被覆盖度比工程区外高9.9%~22.5%,平均提高16.9%。每公顷折合增加干草产量约85.2公斤,平均提高24.25%,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4、农牧区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幅提高,农牧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新型清洁能源使用率达65.6%,减轻了对林草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用清洁能源还为农牧民增收节支,改善了当地生活卫生条件。

5、天然林与自然生态区保护初见成效,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0.9%。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9%。受保护湿地面积430.8万公顷,占全区湿地面积的65.98%。珍稀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种群数量增加显著。

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定向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态系统水源调节作用波动中提升,工程实施前后相比增加了2.65%,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稳固保持;第二,生态系统防风固沙作用开始发挥,主要风沙区沙化强度减弱;第三,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2.56%,固碳功能稳中有升。

综上所述,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实施开局良好,高原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重点工程区的生态效益已经开始发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有效维持。至2030年屏障工程完成之后,将能够基本实现“有效保护、成功治理、稳定向好、生态安全”的《规划》目标。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 袭艳春:谢谢张亚平先生的介绍。下面请汪海洲先生做介绍。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汪海洲。中国网 宗超 摄

汪海洲: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感谢各位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心关注。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西藏自治区推进《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高度重视。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牢记中央嘱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青藏高原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坚持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和《关于着力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西藏,作出安排部署。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确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严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红线高压线,严禁“三高”项目进入西藏,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强化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过程中环境执法监管力度,确保开发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全面禁止开采砂金矿。将相当于1/3国土面积的区域确立为各类自然保护区。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推进美丽西藏建设。

二是强力推进。

《规划》批准实施以来,国家有关部委进一步加大了对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为确保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设立了专项投资。自治区政府周密安排、强力推进《规划》的实施。一是成立了由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席为组长,自治区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规划实施。下发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实施工作,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是围绕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的要求,自治区不断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先后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同时强化了环境执法监督。

三是实施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行全面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和生态公益林保护机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环境保护考核制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四是强化项目保障。明确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领导小组定期检查相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将检查结果与政绩考核、经济奖惩挂钩。出台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管理暂行办法》、《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对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

五是围绕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西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规划》的实施促进了西藏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西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质量稳定向好。水、气、土壤及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在良好状态。雅鲁藏布江、纳木错等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I或Ⅱ类水域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拉萨市等主要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在90%以上。全区的森林、草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等得到了有效保护,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规划》的实施,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严格国土空间管控,严守生态红线,促进绿色发展,努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永葆雪域高原碧水蓝天。谢谢大家!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袭艳春邀请记者提问。中国网 宗超 摄

主持人 袭艳春:谢谢汪海洲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问答环节,按照惯例提问之前请大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请问张亚平院长,这一次中科院做了大量工作,对西藏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工程的建设进行了评估,科研工作最终是指导实践、用于实践,请问您认为评估都发挥了哪些作用?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和难点?谢谢。

张亚平:谢谢你对我院工作的关心。我院在开展本次科学评估工作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解决工程过程当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做了很多具体的技术服务和咨询参谋的工作。总体概括有以下几点:一是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监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我们的工作团队结合生态工程实施进展和生态效益计量的需要,配合西藏自治区环保厅提出和设计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重点野外监测台站有十个,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一个,通过联合各行业部门现有的专业生态观测站,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区满足生态安全屏障效益监测评估需求的网络体系。同时,我们的工作团队还研发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管理信息系统,现在已经成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领导小组主要的技术支撑平台,为自治区各部门的工程计划和协调提供大量有效的服务。

二是及时总结工程实施经验、问题并提出措施建议。工作团队深入工程区开展大量实地调研,对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总结提炼,编写成咨询报告向国家和西藏有关部门积极建言献策。例如提交的《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环境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影响及适应对策》、《西藏雅江河谷沙化得到控制,生态治理成效仍需持续巩固》等五个咨询建议报告,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部分建议已经在西藏生态建设中得到了采纳和落实。

三是筑牢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本次评估分析的各类工程技术措施在不同区域、不同规模过程当中的适用性、经济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规划的优化方向。比如根据工程实施成效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工程布局的调整和规模优化,进一步加强生态补偿保障工程实施成效的可持续性,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你提到的第二个问题,请我们评估专家组的王小丹来回答,他对这个问题有很深入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评估报告首席科学家王小丹。中国网 宗超 摄

王小丹:谢谢张院长。关于建设问题的难点有三个方面:第一,西藏的自然环境很严酷。据我们统计,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95%,海拔高。第二,气候寒冷。藏北高原低于0度的月份大概是9到10月,气候寒冷,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生态保护恢复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态系统处于一种脆弱的状态,微小的扰动都可以引起它的变化,这也是我们生态屏障建设中的难点。这也导致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性的任务。

难点之二,通过这次的评估工作,我们发现一些关键区域、重点区域的关键技术仍然很缺乏。比如退化草地区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重点沙化区的治理关键技术、雅江河谷水土流失治理关键技术等等,还需要进一步研发。因为按照我们规划设计里面,以前没有专门安排科技支撑项目,尽管我们中国科学院,还有国内的其他相关单位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领域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但是针对这项国家的重大生态工程规划,继续做一些专题研究,针对一些重点问题、关键技术进一步加强研发,还是很必要的。

难点之三,大家知道西藏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跟内地的生态工程实施来讲,它的难度更大,这个大家比较熟悉。

关于你问到还存在什么问题,我简要从三个方面来回答:第一,我们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工程的规划和组织编制是在2006年,批准在2009年,从这项《规划》编制到实施到现在已经接近十年的时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我想我们《规划》要与时俱进,根据新时期新的历史使命,国家新的要求,可能要做一些修改与完善。这里面重点有几项工作:一是我们要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体系的构建。二是要加强退化草地沙化、地质灾害防治等为主要内容的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体系的建设。三是服务于前面两项体系建设的支撑体系建设,从而使《规划》目标得到全面的完成和很好的实施。

第二,因为《规划》编制近十年时间,原来制定的标准是按照西藏十年前的标准制定的,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较快,有一些工程可能要做一些适度调整。比如我们了解到,现在西藏跟川藏电网、青藏电网并网,电网工程区已经全覆盖了,一些小水电的工程已经没有必要继续实施。还有太阳能和风能这些清洁能源的使用,在未来的规划完善当中还要进一步加强。

第三,后续工程优化的问题。我们建议在这次评估之后对西藏现在已经实施的有比较好的生态效益的关键技术,比如防沙治沙中的林灌草防护模式等适合西藏的情况、又产生了比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一些关键技术,在下一步的规划当中应当进一步的优化和推广。

另一方面,有一些工程,比如说草地围栏在西藏实施很大的面积,从工程实施来看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从这次评估情况来看,工程是否要围栏那么长的时间,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为生态效益和牧业发展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平衡。我就补充到这里。谢谢。

新华社记者:西藏特有的生物多样性特点让西藏成为全世界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请问西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情况如何?谢谢。

汪海洲:非常感谢新华社的记者对西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的确是这样,西藏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极其重要。长期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专门出台了《西藏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建立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处,总面积达到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9%,这在全国是居首位的。另外还建立了生态功能保护区22个,国家级的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9个,国家湿地公园10个,地质公园4个,这些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使125种在西藏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比如说大家都很关注藏羚羊,现在总体上这个群体在逐年增加,现在已经达到15万只以上。黑颈鹤的数量也有显著提升,在7000只左右。特别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国际动物研究界认为已经灭绝的西藏马鹿也被重新的发现,种群还在不断地扩大,大概达到1000只左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达到700多只,占到全国种群数量的33%。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美国前总统卡特为《走进西藏: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事业》一书中做的序言中,他是这样评价西藏的环境保护事业:在过去的20年中,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可以将40%的面积划出用于自然保护?要扭转一个濒危物种不断减少的数量又谈何容易。然而勤劳的西藏人做到了。

谢谢。

中央电视台记者:请问张院长,刚才您在发言当中提到,西藏生态屏障工程实施的进度和效果,以及工程完成的目标和效益等问题都需要进行科学和客观的评估才能解答,请问本次评估的工作是如何来保证其科学性、客观性和可靠性的?谢谢。

张亚平:谢谢。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开展评估类的工作,必须要科学、客观、公正,是这一类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本次评估工作当中,我们对此高度重视,也采取了多方面的举措,力求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和要求。

首先,为做好本次评估,我们科学院精心组织了研究工作队伍。本次评估主要是由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组建的团队完成。牵头单位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当年即是《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编制的总体技术支撑单位,对该项国家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建设目标都十分了解,应该说情况是非常熟悉的。团队主要成员常年在西藏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熟悉高原情况,具有非常好的相关工作基础。

第二,评估方法科学,适合西藏实际。本次评估主要采用国际通行的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方法,同时建立了适合西藏高原特点和生态工程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相结合、模拟实验与遥感监测相结合、工程区内外对比观测、生态模型情景预测等手段,研究生态工程实施的成效。这些方法在学术界是广泛认可的,也适合西藏需要大范围调查和评估的特点。

第三,数据源丰富,确保客观真实。本次评估历时三年,考察了三个样带的生态景观变化,对十个工程区内外的植被情况进行了对比观测,实地调查与监测点位约1300个,采集了包括气象、水文、土壤、植物等样本数据,收集分析了1990年代、2008年、2014年三期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了四次遥感数据与地面观测点的标定验证,这些基础性的工作保证了评估所用数据的综合性、代表性以及数据质量的可靠性。

第四,广泛征求意见,保证结论的可靠。在评估过程当中以及报告基本成型后,工作团队非常重视广泛地征求高水平同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而且我们结合评估工作,团队成员近年来在多种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也有专著出版,这也是国际同行评议的过程,这也从侧面表明本次评估所用的方法、数据、结论都得到了学术同行的认可。

综上所述,我院本次评估工作总体上比较好地体现了科学、公正的原则,结论是可靠的。谢谢。

路透社记者:请问汪主席,汪主席您能不能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在西藏尤其是大水电的建设情况?我们的问题是,在西部尤其是云南、四川水电比较丰富,而且有富余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还要比较有力地推进在西藏的水电建设,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会是什么样的?是为了服务于当地的工业和采矿吗?谢谢。

张亚平:我先回答一下,最后对环境的影响,请中科院的专家们再做解释。的确,现在在西藏开始了一些水电资源的合理开发,这个开发主要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来考虑的。开发的重要前提,就是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对我们的自然环境,包括下游带来的影响,都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另外水能资源是非常好的清洁能源,这有助于从大的方面缓解我们温室效应,减少碳的排放,不光是我们国家的战略,也是全球的战略。

我来补充一下。我们到了西藏立刻就感叹于大自然赋予我们非常珍贵和宝贵的水电资源,我们国家在各种资源开发当中都非常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资源开发当中非常注重保护,而且也特别对一些涉及到跨国界的资源,都非常注重资源的共享原则。我们在座还有一些专家,也可以谈谈。

王小丹:因为水资源与水电开发的问题不是这次评估的主题,我在西藏工作快20个年头,就我掌握的情况做一些交流。

第一,西藏水资源的地位肯定是十分重要的,亚洲水塔惠及周边国家的数十亿人,因此我们西藏敢于担当,把保护水塔的任务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二,从科学的角度,因为水库的建设更多是调丰充枯,具有减轻洪水灾害等重要功能。当洪水来的时候给拦住,当枯水的时候下泄,这是水库非常重要的功能,减少下游洪水灾害。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国际上有一个准则叫“天赋水权”,水资源的利用,当地的居民有优先使用权,他生活的这个地方肯定要保障他的生产生活用水,这是大家认可的、国际也认可的准则。西藏的人民无论是从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利用,我认为从这个角度讲,他们应该是有优先权的。

第三,我们国家无论是西藏还是其他区域的水电建设,都本着与邻为善、友好开发,商量着办这样一个宗旨在解决问题。我想,从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能够保证“亚洲水塔”得到很好的保护,也能够促进西藏民生的改善。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请问汪主席,我们知道《规划》提出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农牧民的增收致富相结合,请汪主席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进展情况。谢谢。

汪海洲:谢谢。在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工程实施的同时,我们就设定了前面你讲的要增加农牧民收入这样的目标,在实施过程当中,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不仅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提高了畜牧防灾抗灾的能力,减少了农业因灾的损失,同时当地的农牧区的生产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们的收入也有了大幅提升。举个例子,像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在工程实施的区域内牧草的产量显著提升,2014年鲜草的年产量已经达到8877万吨,折合到干草产量2854万吨,比在工程实施以前增加了17.2%。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在牲畜棚圈建成以后,这些高寒牧区正常年份的幼畜存活率至少提高了2个百分点,如果对于大灾年份来说,至少提高了9个百分点。特别是使用了暖棚的牲畜,冬春季平均减少掉膘率5%-10%。

在我们实施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工程的时候,还同步通过吸收当地的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这也有效地增加了他们的劳务收入,达到了1.9亿人。曲水县实施了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通过带动当地的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直接和间接实现增收217.8万元,同时这个项目建设以后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使得农业的增产增收有了保障。

在我们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打好扶贫攻坚战,精准扶贫是当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统筹安排,作为生态性的补偿,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将增加50万个生态就业岗位。这样我们有劳动力在农牧区的这些贫困群众能够吃上生态饭,通过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让他们脱贫致富,按照现在的计划在“十三五”期间能够通过生态补偿,能够解决我们26.2万人的脱贫问题。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请问汪海洲副主席,去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下一步我们在建设美丽西藏方面还会有哪些具体措施?谢谢。

汪海洲:谢谢。下一步我们将会牢固树立山水田林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这个理念牢固地树立起来,按照国家筑牢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西藏的要求,我们还要在五个方面加大我们工作的力度。

第一,要持续地推进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的实施。这个《规划》是到2030年,我们要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抓手继续推进。

第二,要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和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工程对生活的破坏。

第三,严把准入关。要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凡是涉及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开发、大规模土地整治的项目,必须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和环境准入标准,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的制度。

第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提高森林、草原、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加大重点功能生态区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建立矿产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

第五,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考核,进一步完善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的评价体系,增加在资源消耗、环境损害、节能减排、生态效益等这些方面评价指标及考核的权重,强化指标的约束。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各级党政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要实行责任追究。谢谢。

中国科学报记者:请问中科院的专家,这一次中科院在西藏开展很系统的评估工作,中科院作为中国科技的国家队,有没有计划在我们国家其他的生态脆弱区域开展类似的工作,来体现我们的科技支撑作用。谢谢。

张亚平:我们科学院在国家的很多工作当中也开展了很重要的科学评估,这方面我们专家也可以谈谈。

王小丹:关于你提的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回答,因为时间关系我做简短回答。西藏在实施生态安全屏障过程当中积累了很多重要的有针对性的经验,有一些经验是有普适性的。简单举个例子,比如我们针对低温、干旱的气候环境、低养分土壤生境,在这三种条件下的植被恢复,我们有很好的技术积累。这些技术对于其他的低温、干旱区域有借鉴意义。

第二,我认为西藏的生态管理有一些经验也是值得其他地方借鉴的。

第三,西藏的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有一些经验也值得其他区域借鉴。在整个监测体系建设过程当中,西藏充分利用中科院在西藏的监测资源,充分整合区内的跟生态相关的林业、农业、水利等相关行业的监测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功能较为齐备、监测指标统一的监测网络,针对不同需求建立特色指标。我认为这些相关的技术和经验以及生态网络建设当中走在了前列,这些是值得其他类似区域来借鉴的。谢谢。

主持人 袭艳春:今天现场还有一些专家,不知道哪位专家还愿意分享一下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国新办就《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网 宗超 摄

朱立平:我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员朱立平。刚才王小丹先生讲了一下关于西藏生态屏障工程效果的监测问题。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效果,最主要的是建设成效需要科学的监测。科学院组织了高寒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监测网,监测网主要是通过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十几个相关的野外台站,服务于生态建设的需求,比如说水土保持、气候变化、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上涨等等。通过科学的评估能够有效更好地服务于整个西藏生态屏障建设。无论是生物量的增加,还是水土保持能力加强,都是通过大量监测的科学数据得出来的,这些数据更加从科学的角度、客观的角度评价了西藏生态工程建设的成效。谢谢。

张亚平:我补充一下,我们科学院建有覆盖全国的生态监测网络(CERN),常年在不断地积累这些数据,对全国生态问题包括生态保护工程都会提供很好的监测基础数据。

程根伟:我是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的研究员,刚才这位记者朋友谈到科学院在国家生态建设和相关的区域环境方面还有没有其他的工作或者以后会做什么工作。我想补充一点,科学院已经做的评估监测工作,比我们这个项目做得更早的是青海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建设评估工作,这个工作也已经完成了,而且对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效果也做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我就补充这一点。谢谢。

主持人 袭艳春:谢谢几位专家。通过今天的发布会,我们也了解到,不仅西藏的生态保护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可能中科院参与负责主导的我们国家多方面生态环境保护监测、评估都还在进行中,也希望媒体朋友们继续关注我们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也欢迎大家有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继续和中科院和西藏方面联系,获取您希望得到的信息。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三位发布人,也谢谢大家。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张兴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