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于蓝:艺术家要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经典

2016-10-18 15:56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姜潇、汪荔诚)满头银发,身材瘦小,脸上却总洋溢着慈祥的笑容。在一幢普通的居民楼里,记者见到了95岁高龄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今年正值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两周年,于蓝向记者回忆了自己艺术道路上的点滴,并指出艺术家要创作文艺经典,必须深入生活。

在不足10平方米的会客厅里,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银幕剧照张贴在玻璃框里,记录着这位老电影人当年的青春风采和艺术生涯中的一个个精彩时刻。

于蓝,1921年出生,1938年赴延安开始走上革命文艺之路,主演了《龙须沟》《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影片,成功塑造了一批经典的艺术形象。

上世纪60年代,一部《烈火中永生》成为一代人的红色经典,剧中“江姐”这一浩然正气、令人难忘的形象,更在观众心中永远地树立起来,伴随和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

关于这部影片的拍摄,于蓝向记者娓娓道来:“1961年的一个冬天,我住在医院检查身体,从《中国青年报》上读到小说《红岩》的部分章节连载,一下被这个故事所吸引。那时,我一直想着要学做导演。正巧演员欧阳红缨和大导演水华相继来找我,想合作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我说,当然可以了!”

“我是个特别认真的人。”于蓝回忆着当年的拍摄情景,“当时,水华导演对江姐的形象做了很清晰的阐释,希望她是个‘温柔的女性、坚强的战士’。在理解和掌握江姐的精神气质后,我在角色的每一次出场、每个场景的拍摄中,都会反复琢磨、实践、排练,不断激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尽量达到导演的要求才能实拍。最后,通过导演的剪辑,才诞生出江姐形象。”

采访中的于蓝一直端坐在沙发上,脸上总带着笑容,声音温和,语调流畅。

如今,95岁的她仍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她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每篇讲话我都认真研读,艺术家要深入生活,这对艺术工作者十分重要。”

“那时候我们下基层和农民住在一起,跟着农民一起务农,农民做什么,我们就跟他们学着做什么,一住就是很长时间。”于蓝表示,艺术家不仅要在深入生活中用心观察,而且在表演过程中还要善于揣摩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经典的艺术形象。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