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节粮减损,保障粮食安全

2016-10-17 18:06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10月16日是第36个“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是“气候在变化,粮食和农业也在变化”,而这天所在的一周也是我国的第26个“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在极端天气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与促进粮食减损增效?记者进行了调查。

气候变化威胁粮食安全

在安徽池州殷汇村,7月、8月持续的高温干旱让村民叫苦不迭:“我们家大量农田都开裂发白,有的裂度近一寸,成片的单晚稻干枯、卷叶,稻穗除了顶部,大约一半空瘪无谷,严重减产。”

在山东青岛,自3月份以来,连续6个月降水量较常年均偏少,农田普遍缺水,部分地块旱情加剧。

极端气候导致的灾害日渐频繁,对农业和粮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分析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区域性高温、干旱、暴雨洪涝事件等极端天气增多,给粮食生产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全球的小麦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别减产1.9%和1.2%。

“对我国来说,虽然东北地区热量资源明显改善,但全国降水量的空间变异增大,特别是华北和西南地区降水资源明显减少,已经严重威胁粮食生产。”许小峰指出,另外,农作物主要生长季的干旱呈加重趋势,全国干旱灾害呈面积增大和频率加快趋势,全国洪涝与高温热害总体上呈面积增大和危害加重趋势。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应对好气候变化、不断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命题。”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说。

节粮减损迫在眉睫

从国家粮食安全形势来看,2002—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历史性地实现“十二连增”,但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提升,我国的粮食缺口却在不断加大。专家预计,我国人口2030年将达到15亿左右,为满足新增的两亿人口,需多生产2000亿斤粮食。

一方面是粮食需求量将在未来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是我国粮食在储藏、消费等多个环节损耗严重。

粮食专家指出,我国农户储粮装具大多材质简陋、保管技术水平低,鼠咬、虫食和霉变等多有发生,粮食损失率高达约8%。而在发达国家,不包括消费环节,目前粮食产后损失通常在3%以内,按此测算,我国每年可节约粮食350亿斤以上,能够满足近1亿人1年的口粮消费需求。

节粮减损已是迫在眉睫。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部门必须通过自身产业转型来确保实现人人享有粮食和营养安全的目标,以及帮助应对气候变化和耐药性问题等全球性挑战。”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马文森指出。

“此外,还要从粮食生产、收获、储藏、加工、包装、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推动构建能够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粮食供应保障系统,促进粮食减损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来减少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不利影响。”徐鸣表示。

节粮减损要依靠科技

在浙江省粮食局直属粮食储备库,一种与众不同的粮仓引人关注。这个粮仓的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采用横向通风的新技术,并安装了基于云技术的粮情监测系统和智能控温除虫系统,这四项新技术的运用可让粮食一个周期的损耗从原来的0.7%左右下降到0.2%左右,仅单仓就能节粮18吨。

而这样的粮仓正在各地加速建设中,其中的科技含量也正在节粮减损中发挥出来。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蒋和平看来,节粮减损,科技先行,要发展可持续农业来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努力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推动构建能够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粮食供应保障系统。

“这就要求,将节粮减损与稳粮增收一视同仁,把强化制度体系建设上升到法律层面,加大节粮减损的投入和条件建设力度,加强节粮减损技术研发和推广使用。”蒋和平说。

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今后将加大粮食产后领域科技研发推广力度,增强节粮减损智力支持。比如,加强新型粮仓、绿色储粮技术设备、先进物流技术和装备、加工转化技术、粮食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发,加快推广运用粮情监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新技术,以及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等关键技术。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广实施,将有效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水平,减少坏粮隐患。(记者 李慧 见习记者 刘嘉丽)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方圆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