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早动手,不伸手”——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灾后重建见闻

2016-09-27 18:53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武汉9月27日电(记者 李伟 陈俊)今年夏天一场历史罕见的持续强降雨给湖北带来严重灾害,尤其是大别山革命老区,这里原本基础薄弱,“辛辛苦苦干几年,一场大雨冲了个稀巴烂”。这里的灾后重建如何?干部群众心态怎么样?记者日前来到这一地区进行实地采访。

“一场一策”,田间地头忙救灾

“表层土壤被冲走和暴露出的菌材,要及时覆土;种植坑内若有积水,应及时作好土壤排水工作,防止引起天麻腐烂……”湖北黄冈市罗田县“土专家”王艳加近日在九资河镇罗家畈村天麻种植大户方永贵的天麻种植基地,一边检查着天麻菌材,一边讲解技术要领。

记者在当地采访时了解到,作为湖北重要中药材种植基地的罗田县九资河镇在今年遭遇严重洪灾,许多农户的脱贫产业损失严重。为了灾后复产,该镇34个行政村都成立了“土专家”救灾复产指导队,深入田边地头,制定复产措施。

洪水给老区带来严重损失。受灾情影响,贫困县黄冈市红安县新型农业市场主体损失特别严重。据初步统计,仅带有精准脱贫包保任务的受灾市场主体就有279个,损失共计10668.5万元。

大灾大干,勠力同心。红安等地组织了系列“一场一策”的灾后复产技术指导。市场主体和广大养殖户通过自筹资金、申请贷款、申请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超前谋划秋冬农业生产,力争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在荆楚大地,灾后农业生产已经取得实效。来自湖北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全省水稻、玉米、蔬菜、花生等农作物已经改种补种311.82万亩。按照去年统计核算单产,可弥补粮食产量21.72亿斤,全省渔业复产面积228万亩。

“早动手不伸手”,打响复灾攻坚战

“几乎所有的水毁项目都已经9月初完工,部队为我们架起了一座大桥,我们加固了河堤、修复拓宽了道路,小村又变美丽了。”张元松高兴地告诉记者,村里的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胜利。

张元松是红安县七里坪镇张家湾村党支部书记,今年夏天的这场洪灾给张家湾村造成不小打击。像张家湾村一样,湖北全省约计上千万群众受灾。

灾后重建,等不起,慢不得。罗田县委书记汪柏坤告诉记者,作为重灾区、国贫县,灾情发生之后,罗田县就确立了“救灾+复灾”两手抓的模式,同步救灾和扶贫。

困难面前,决不低头。黄冈市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初面对满目疮痍,偷偷地抹了眼泪,但态度坚决。“我们不能坐等靠要,还得自力更生!”王金初说,还要把美丽乡村再建起来。

“初步统计,这次灾害导致湖北12万余人因灾致贫、5万余人因灾返贫。”湖北省扶贫办开发指导处处长崔先华说,大别山地区等原本贫困区,因灾致返贫比例较高,对于确实因灾致贫户,湖北正在尽快按照贫困动态管理方案,进行认定。

应急谋远,救灾脱贫“重中之重”

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目前湖北不少原本养殖水面开始了退渔还湖。作为水产大省的湖北,这次全省受灾养殖水面达401万亩,占到全省养殖水面的四成。湖北省水产局局长李胜强说:“大灾之后,教训深刻。今后如何发展生态渔业,渔业如何开发也要有新思考,宜渔则渔,需要应急谋远结合,科学发展。”

本次洪灾给湖北各中小河流造成严重打击,着眼当下谋长远,从源头上、长远上综合治理水灾,成为当前湖北水利部门的重要工作。

据记者了解,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灾后重建的系列决策部署,湖北水利部门规划了9140个灾后水利修复项目。在提高防汛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构建人水和谐、绿色发展的格局。

今年7月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组派了共计1.6万多个省、市、县三级抗灾救灾工作组,分赴受灾县、乡、村,指导和帮助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工作组与群众同吃同住同谋划,为群众重建家园注入强大动力。

针对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湖北省委、省政府还强调,救灾脱贫“重中之重”,要把保障灾区群众生活始终放在灾后恢复重建的首位,力争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