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双一流”建设要遵循规律扎实推进

2016-07-28 08:08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
——“双一流”建设要遵循规律扎实推进

江南平台入口 去年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方案公布半年多来,“双一流”建设已从理念共识阶段过渡到探索实践阶段。

如何厘清若干认识问题,制定好具体落实措施,保证“双一流”建设取得预期效果?许多高校管理者进行了深入思考。日前,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

记者:您对“一流”的定义是什么?对于创建一流,又是怎样理解的?

柯炳生:“一流”没有绝对量化的标准。我理解的一流大学,就是那些最优秀的学生都愿意去报考、那些最杰出的教授都愿意去任教的大学。对于我们这样一所以农业科学、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为学科特色的大学来说,目标就是在这些学科领域中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乃至发挥引领性作用。

对于创建一流,我始终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本身并不是目的,办大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流人才、研创一流成果,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贡献。当一所高校真正能培养出大批一流人才、研发出大量一流成果时,叫不叫一流大学,不过是个标签罢了。

因此,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就是要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和科学研究规律,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不断创新发展,不必刻意在乎某个确定的年份或某套指标体系,更不能一味照抄、照搬国外经验,或以某个大学排行榜做标准,去争所谓的名次。

记者:您认为,高校创建“双一流”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柯炳生:我认为,“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提到的2020年不是一个终点线,更像一个新的起点线。经过了过去的长期努力和快速发展,再经过未来几年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奋斗,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获得与世界一流大学在一个跑道上奔跑的资格,乃至奔跑至这一方队前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艰巨性,体现在需要超越式发展。你发展,别人也要发展,你要赶上去,就需要有更快的速度和步伐。

大学建设,最重要的是“三大”——大师、大楼和大策。大师是办大学的根本,没有一批拔尖创新领军人才,一流大学就无从谈起;大楼就是办学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策,是好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大楼和大策,都是为大师服务,一个是让大师有工作的好条件,一个是让大师有工作的好心情。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概莫能外。

记者:如今,“双一流”创建即将迈入系统实践阶段,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您认为哪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柯炳生:落实好“双一流”建设战略部署,国家层面需要关注的政策有很多,包括规划指导改革等,其中,最关键的是经费支持问题,包括经费分配方式与使用方式。

当前,教育主管部门正在推进学科评估,鼓励高校在学科发展中突出特色、百花齐放,这是“双一流”创建的重要内容。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切实保证评估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有传闻说评估结果将与国家投入直接挂钩的背景下,容易诱导一些学校用各种方式“整合”力量,“包装”学科参评,从而可能扭曲评估结果,这会最终偏离“双一流”建设的本来方向。

因此,如何探索更为合理的学科评估模式,依然是一项重要工作。迄今为止的学科评估,是按照一级学科的口径进行的。一级学科有110个,上一轮参评的也有95个,或有些细碎化。另外一种可能的选择,是按照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等13个学科门类进行,统筹考虑同一门类的所有一级学科。采取这样的口径,可能会更好地反映出一个大学的真实学科水平,更有利于统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从而更好地引导高校建立起更合理的学科生态群落,实现优化结构、特色发展和内涵式发展。

总之,经费分配方式直接关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际效果,需要慎重考量、科学论证。在经费分配方式方面,应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的根本目标,即“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真正落实好促进内涵式发展和“扶优扶强扶特”原则。(记者 赵婀娜)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刘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