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创新驱动 国运昌隆

2016-05-30 07:07 来源: 经济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创新驱动 国运昌隆
——写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同步召开之际

2016年5月3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步召开。这场科技界的历史性聚首,预示着创新中国正在翻开新的篇章。

机遇:创新把世界拉平

他是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副教授,供职的河北科技大学既非985亦非211,但韩春雨带领团队发现的NgAgo技术,一经发布便轰动世界,有望成为新一代“基因剪刀”。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韩春雨指着自己实验室里的电脑说:“有网络,世界就是平的。信息扁平化给了研究者更多机会,坐在这间实验室里和坐在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没什么本质区别。”

韩春雨的故事是创新拉平世界的典型案例。拉平了世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创新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新世纪的科技创新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

当创新带来技术革命,带来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变,国家力量也由此发生兴衰演变,世界就有了重新洗牌的可能,后进可能赶超先进,历史将被带入全新的时空。

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从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疲软,催生了工业4.0、再工业化的呼声,“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当网络与移动结合,当智能和制造联姻,人类经济社会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转型。

从2009年至今,美国先后推出三版《美国国家创新战略》,欧盟通过《欧洲2020战略》,日本发布《数字日本创新计划》……世界列强已集体吹响了向科技革命进军的创新号角,迫切希望通过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国又岂能置身局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中共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近日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创新,将促使我们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的历史性机遇,驱动国运昌隆。

积累:创新让文明复兴

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由丰厚的积累而来。

中国曾是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却在近代落后挨打,其重要原因就是与历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导致科技和国力的双重羸弱。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中国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世界瞩目的重大科技成就。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深刻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此后进一步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

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此后10年间,我国科技事业迅猛发展,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2006年,中共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在北京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创新驱动发展”定为国家战略,将创新发展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嫦娥携玉兔奔月,北斗开始全球组网,天河二号获世界超算六连冠,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

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被引用次数从2010年的第八位攀升至2015年的第四位,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已居世界第一和第二。

从“向现代科学进军”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人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这60多年矢志不渝的创新历程,凝聚出一份厚重的传承和积累。正是这样的积累,让我们获得了参与世界科技创新变革的入场券,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可以实现的中国梦。

这样的变化,在那些凝聚和凸显国力的重大工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46年前,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那是中国人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创造的奇迹——举国体制下,无数精英为一颗卫星竭尽全力,为一枚火箭殚精竭虑。

中国航天人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空间技术能力已经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都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多颗新型高分辨率卫星让中国遥感进入亚米级时代,以长征五号火箭为代表的新一代航天运输系统即将大幅提升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这些鼓舞人心的成绩,正是在过往的积累上做出的,而它们又将成为未来更宏伟计划的基石。

例如,今年已立项的中国火星探测项目,就计划在2020年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一步实现绕火星的探测和着陆巡视。绕、落、巡,三步并做一步走,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是在探月工程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做出的、确有实现可能的规划。

厚积才能薄发,数十年如一日的创新积累,正让我们迎来中华文明复兴的荣光。

激变:创新将赢得未来

新中国用67年自主创新的积累,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这样的变革堪称激烈。而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今天,可以预知,未来将有更激烈的变革,需要以创新来赢取。

中国著名企业华为,就是这样一个以创新赢取未来的典范。

近些年来,华为等中国企业屡遭专利壁垒压制。2013年,苹果联手微软向华为发起专利诉讼,3年间,华为被告了54次!

不久前,人们惊喜地发现,华为已经悄无声息地完成了逆袭,以专利称霸的苹果需要向华为缴纳专利费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最新许可备案登记信息显示,去年华为向苹果许可专利达769件,而苹果向华为许可专利仅98件。

华为的逆袭来自企业创新实力的不断提升:一直坚持在研发上大量投入的华为,每年都申请大量专利,截至2015年底,已在全世界范围内累计获得授权专利50377件。

华为的反超不是偶然。激变的时代,唯有创新才能发展。

企业如是。阿里巴巴将电子商务做到世界第一,格力空调将家电品类销售做到世界第一,比亚迪将新能源汽车销量做到世界第一……这些在世界经济疲软的今天仍然逆势上扬的企业,无一不是以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

地区如是。鹏城深圳上世纪80年代还是一个小渔村,今天却已成为“创新之都”,去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46.9%,近“半壁江山”!华为、中兴、腾讯、大疆、比亚迪、华大基因、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创新型企业和研究机构集聚于此,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基因检测等新兴产业在深圳崛起,创新已经成为深圳的生命线和灵魂。深圳正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十二五”期间,深圳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近20%,占GDP比重从28.2%提高到40%。

国家更如是。当今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1%。目前,我国在移动通信、高速列车、基因测序等部分领域已经从跟随模仿,走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国际前沿,必须自主规划未来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中共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近日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我们指出了“三步走”的创新发展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让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

在这个激烈变化的时代,惟有创新,不断地创新,才能让中国从追赶走向超越和引领,才能赢得下一个百年的国运昌隆!(记者 佘惠敏)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张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