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河南洛阳:以工匠精神创造未来

2016-05-13 07:49 来源: 经济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0.03毫米精神”

今年3月,洛阳德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承包商达成产品销售意向,对方计划订购洛阳德平5套坡口机、外焊工作站“管道焊接组合套装”,预计下半年发货。

“李工,加工得太快,我可不验收!”洛阳德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王光临半开玩笑地对工程师李涛说。眼看交货期临近,王光临为何反而要求“慢慢来”?

李涛正用仪器对产品主轴各部位尺寸进行精确测量,一言不发……一个多小时后,几十个部位的尺寸测量结束。“不论主轴多粗,我们允许的直径误差只有0.03毫米,不到头发丝直径的一半。”李涛说。

一条主轴,需要40多道工序,耗时耗力的测量就要进行40多次。“‘0.03毫米精神’是我们走出去的自信之源,有了过硬的质量,在出口时才更有底气。”王光临说。正是因为这“0.03毫米精神”,德平的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额才能占其总营业额八成以上。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市,洛阳要在“中国制造”的转型大潮中有所担当,就必须将“工匠精神”推行到装备制造企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

大块头上秀细活儿

1米6的个头,行走在敞亮的重型机加工部内,谭志强的瘦小身材,显得很不“起眼”。

这个“不起眼”的谭师傅,一旦站上工作台,开动机床,就会瞬间迸发出“小块头、大智慧”的光芒,运筹帷幄、指挥自如。

作为中信重工关键设备、大型数控龙门镗铣床的机长、班长,谭志强常常要在3层楼高的机床上检查加工情况,更换刀片,将零件精雕细琢出二分之一根、甚至四分之一根头发丝的精度,被称为大块头上秀细活儿。

2011年,中信重工承担国家“大飞机项目”生产,长8米、重200多吨、深达600毫米特大矩形件的四角倒圆弧,成了整个加工的难点。当工友都因震刀严重而束手无策时,谭志强却耗在现场,苦思冥想,尝试采用“迂回法”解决难题,即先在加工部位切个小斜槽,然后用大小刀盘交替半精加工。为确保不颤刀,他还专门自制长刀杆一点点细“磨”。最终,这个庞大活件加工尺寸公差控制在0.1mm以内,完全达到验收标准。

工人的技术创新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做着最精细的活,精益求精。例如,巧取核电断螺栓的刘向前,为导弹装上“眼睛”的鲁宏勋……这是洛阳工业振兴的魂,也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发动机”。

让人人成为大工匠

在中信重工的修理车间,张朝阳刚刚磨完一块导轨平面。摸摸沁着油的钢铁表面,毫无摩擦感。他是公司的设备“第一修理师”,许多解决不了的故障,到他那里都迎刃而解。

张朝阳擅长修理、改造甚至研制设备,但从来不当“光杆英雄”。徒弟学不会,他手把手来教;有问题,大家集中来讨论……他十几平方米的大工匠工作室,开起会来因为人多,不少人都得靠墙根儿站着。

集众力汇众智。世界最大的1.85万吨油压机,就是他的团队装配起来的。这台机器,德国一家公司在提供图纸之后,不知道怎样去加工完成。张朝阳的团队主动担当,一点点钻研,从熔铸到组装,一步步将图纸变成了现实,成为中信重工工程史上的奇迹。

“当一个工人,要的是自己能干。当一个大工匠,要的是人人都能干。”对洛阳来说,需要激活工人创客群,才能释放出人才的巨大能量。

目前,除了“金蓝领”工程中的“大工匠”评聘机制、首席员工、首席设计师等职业发展通道,中信重工以5个“大工匠”工作室及16个首席员工创新工作站为代表,成立工人创客群,涉及生产过程的数控镗铣、智能液压等专业领域,直接参与者500多人,为员工自我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记者 夏先清)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方圆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