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人民币国际化利好新兴经济体发展

2016-04-24 07:18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补充全球流动性
人民币国际化利好新兴经济体发展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被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数据显示,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中的使用规模稳步上升,在全球支付、国际债券发行、全球官方储备持有等方面的国际使用逐步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取得明显进展,人民币国际合作成效十分显著。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新兴经济体发展是分不开的。人民币很早就在中国和周边新兴经济体的跨境交易中使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放了多个边境城市,人民币逐渐作为结算货币之一被广泛使用于我国与周边新兴经济体的边境贸易。随着边境贸易规模的扩大,为促进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规范人民币跨境流动,199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8个毗邻新兴经济体的中央银行签署了边境贸易本币结算协定。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经济体对人民币的需求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首先是双边贸易投资本币结算的需求。危机后,主要国际结算货币经历了汇率大幅波动,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多以美元等第三方国际货币计价结算,受汇率波动冲击很大。中外企业普遍希望采用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本币作为双边贸易投资的支付工具,降低汇率风险和汇兑成本。其次是双边本币互换的需求。国际金融危机后,部分新兴经济体经历了资本外流和“美元荒”。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需要更多的外币流动性以保持投资者对其币值的信心。2008年起,陆续有20多个新兴经济体提出与我国建立货币互换关系。

人民币国际化反映了新兴经济体整体实力和地位的提升。2000—2015年,以现价计算,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GDP的占比从20.3%上升至39.3%。2000—2015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占比由32.3%上升至46.1%。但是,新兴经济体货币地位并未等幅提高,2013年新兴经济体货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占比不超过10%,前十大外汇交易货币中仅有人民币和墨西哥比索两个新兴经济体的货币。经济地位与货币地位的不匹配不会长期持续,货币国际化将在部分基本面较好、相关条件基本具备的新兴经济体率先取得突破。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的必然性所在。

人民币国际化助推新兴经济体发展,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促进新兴经济体之间贸易便利化。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贸易联系日益紧密,已成为新兴经济体贸易网络的重要节点。2014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不包括转轨国家)对华贸易金额约为4.6万亿美元,占其贸易总量约38%。在这些贸易中扩大本币的使用,能降低因使用第三方货币(如美元)带来的汇率风险和汇兑成本,为双方贸易企业带来便利,推动贸易发展。

促进中国对其他新兴经济体直接投资便利化。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2012—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为15.2%。今年一季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55.4%。其中,投向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部分增长较快,对拉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溢出效应报告》指出,1990年以来,亚洲国家之间的跨境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其中1/3归因于中国,尤其是蒙古、缅甸、柬埔寨和越南等中低收入国家接受中国直接投资较多。同时,在中国对新兴经济体直接投资中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能有效提高投资便利性,形成人民币“资本项下流出、经常项下回流”的格局。今年1—2月份,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收付金额为1947.5亿元,同比增长2.2倍。未来可鼓励企业设立人民币对外投资产业基金,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等业务。

人民币成为全球流动性的补充,有利于维护新兴经济体金融稳定。国际货币体系长期存在“主权货币冲突”的内在缺陷,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货币需求,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随着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和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趋紧,可能导致新兴经济体出现类似2009年的“美元荒”,甚至导致部分国家出现剧烈的金融动荡。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是应对全球流动性紧缩、克服“主权货币冲突”的发展方向之一。人民币已经具备补充全球流动性的潜力。通过双边本币互换、区域金融安全网等安排,中国与其他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一道可为其他新兴经济体提供流动性支持,有效缓解新兴经济体流动性紧缩和金融市场压力。(姚余栋)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于士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