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向阳红09”船7月16日电(记者 罗沙)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6日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区域开展了今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的首次下潜作业,并完成了预定作业目标。 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指挥部介绍,“蛟龙”号当地时间16日7时28分布放入水,17时08分被回收至甲板,最大下潜深度2424米,水中时间9小时34分钟。本次下潜作业对潜水器系统功能进行了复核,对潜水器搭载的微型缆控机器人(ROV)进行了测试并达到了预期效果。 本次下潜作业中,“蛟龙”号沿高差约900米的山坡对巨型底栖生物、富钴结壳、岩石等进行了近底观察,采集了沉积物与水体样品,并利用测深侧扫声纳对海底微地形进行了测量,完成了预定的作业任务。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科考队专家表示,根据潜水器在海底开展的调查分析,该区域海底以沉积物为主,富钴结壳分布较少,以砾状结壳为主,少量板状结壳,同时存在大量碎石,说明此地貌单元不利于结壳生长。巨型底栖生物以海星、鱼、虾为主,海绵和珊瑚等固着生物极少,表明海底地形对富钴结壳和巨型底栖生物分布有明显控制作用。 据介绍,“蛟龙”号计划17日开展本航段第2次下潜作业,主要任务是观察拍摄巨型底栖生物和富钴结壳的视频照片,采集巨型底栖生物、富钴结壳、岩石、沉积物样品和底层水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