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各地(市)和相关部门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培训投入,为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牧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11年至2013年,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2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6.1亿元,共投入农牧民培训资金1.76亿元,培训农牧民27.9万人。 据悉,“十二五”以来,西藏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西藏自治区农牧民技术技能培训绩效考评办法》等政策措施,整合资金,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为提高农牧民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农牧民实用技术和技能水平奠定基础,形成以技能培训促进就业、以技能就业增加收入、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为主要内容的促民增收政策体系。 自治区财政厅、人社厅以提升农牧民转移就业能力为重点,规范培训项目内容,提高培训补助标准,将转移就业培训补助标准每人1600元提高至3500元;为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培训质量,自主开发的西藏农牧民技能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于2013年投入使用;不断健全完善培训工作流程,推广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模式,有效提高培训质量。2011年至2013年,共投入农牧民培训资金1.76亿元,培训农牧民27.9万人;为提升合作组织促民增收带动能力,自治区财政厅、人社厅举办农牧民合作组织政策与创业发展培训班,共培训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法人216人,有效提高了农牧区经济合作组织法人素质和管理水平。农牧民群众逐步由“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转变,积极参加政府部门和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培训服务,真正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身素质和务工水平,现金收入不断增加。 在抓好技能培训的同时,为使农牧民真正走出去、能增收,西藏积极开展以帮助农牧民工进城求职为主题的“春风行动”,通过免费提供政策咨询、政策解答、就业信息、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组织招聘活动等形式,开展劳务对接、劳务协作、就业推介等,积极引导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合理、有序流动。2011年至2013年,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2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6.1亿元。同时,大力培养和推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乡和劳务品牌建设工作,强化对萨迦唐卡制作、尼木雕刻、乃东雅砻文艺等劳务品牌的管理服务,提升劳务品牌效益和延伸发展,推进农牧区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2012年投入100余万元对6个区直劳务品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劳务品牌建设能力,初步形成了“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片劳务、富裕一方百姓”的效应,有效增加农牧民群众的现金收入。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还不断强化执法检查,提高农牧民工的维权意识,推进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着力推进农牧民工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增强用人单位与农牧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自觉性,截至2013年底,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