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5日在北京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其间,他多次提到弘扬丝绸之路的精神,“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虽然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但它并不只是一条商业通道,还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多元交流的主要渠道。 作为多元文明碰撞与交流的遗产,丝路精神并非中国独享,它一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现在重提丝绸之路,是在寻求东西方文明的新共识,在这里面彰显的东方智慧尤其值得一提。与欧洲的十字军东征不同,中国的商旅西行没有带去杀戮、掠夺,双方的交流始终坚守着平等与共享的精神。 当下的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局部和区域的冲突、纠纷始终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汲取古老文明的智慧,倡导丝路精神更显得非常必要。 首先,各国人民之间只有平等交流才会让世界丰富多彩。丝路文明是以商业交往为基础,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诚实信用、公平交易,只有这样贸易往来才能连绵不断。当今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也奉行国家不分大小、文明不论优劣的原则,强调在平等交流中互利共赢。 遗憾的是,这种原则尚没有得到普遍的遵守。一方面,当前国际交往的规则还有着相当明显的强权色彩,一些制度与规范还是大国主导制定的;另一方面,在国际事务中,不仅大国之间常常出现明显分歧,小国之间也常有各种矛盾,这就给改变当前世界格局增添了阻力。幸运的是,丝路精神从诞生的一刻起,就融进了平等的因子,当前倡导丝路精神,就是让平等的价值观渗透到每一个国际交往的场合,成为最大公约数。 其次,各国文明之间只有互相包容才会让世界和谐共生。毫无疑问,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都是巨大的,如何看待差异,并且做到和谐相处,这是考验当前国际关系的难题。中国在此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习近平说,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尊重道路选择。“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也就是说,尊重不同国家在发展道路上不同的模式选择,中国不强求其他国家与我们一致,也反对其他国家要求我们跟随。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变成紫罗兰这一种花,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但这并不妨碍文明之间的互相借鉴,这些年中国与阿拉伯朋友、非洲朋友都在分享着各自的发展经验,从不同的文明中汲取生存智慧。 再次,各国主体之间只有利益共享才能让世界有序发展。区别于一些国家的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中国力图倡导一种发展与机会共享的国际关系,尤其是此番全球化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还是海外企业进入中国,我们都期待政府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共享发展机会。 要做到这些,并不只是其他国家需要承担责任,中国也有需要提升的空间。比如,中国要不断改革当前不符合国际交往的经济和法律制度,从WTO普世的商业规范,到现在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中国的政府、企业都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角色,让市场竞争与利益共享交相辉映。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共享繁荣。就像不久前,江南平台入口 总理李克强访问非洲时所说:“中国发展好了,非洲也有机遇;非洲发展起来了,中国也会受益。” 当然,丝路精神指引的还是一种美好愿景,它的源头是来自古老东方的智慧,但它的实现则需要当下各国的共同努力。(记者 田享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