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我国“科学”号海洋科考船完成首个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母港。在本次航行中,“科学”号科考船携带丰硕的成果满载而归:在冲绳海槽发现了2个“黑烟囱”、4个热液溢流区,采集到硫化物、岩石和沉积物等地质样品30多件。 “科学”号首航承担的是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性科技专项和国家“973计划”项目的西太平洋海底热液调查任务,两个航段共历时35天,航程4065海里。 这个航次共完成25个站位的地质采水和生物采水作业,获得了水体不同层位的深度、温度、盐度、溶解氧、甲烷、浊度等理化环境参数;获取热液喷口及邻近区域大型海洋生物样品1400余头,种类超过50种,并从热液区底层水、沉积物、岩石及大型生物样品中现场分离培养超过300株微生物;采集到硫化物、岩石和沉积物等地质样品30多件。 本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超伦表示,“科学”号首先在冲绳海槽获得了一个50公里×50公里的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图,科考队员参考以往资料,取得了热液区的位置,再用水下缆控潜水器下潜作业,探测到了2个“黑烟囱”和4个热液溢流区。 李超伦介绍,黑烟囱的形成主要与海水及相关金属元素在大洋地壳内热循环有关。由于新生的大洋地壳温度较高,海水沿裂隙向下渗透可达几公里,在地壳深部加热升温,溶解了周围岩石中多种金属元素后,又沿着裂隙对流上升并喷发在海底。由于矿液与海水成分及温度的差异,形成浓密的黑烟,冷却后在海底及其浅部通道内堆积了硫化物的颗粒,形成金、铜、锌、铅、汞、锰、银等多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金属矿产。 “世界各大洋的地质调查都发现了黑烟囱的存在,并主要集中于新生的大洋地壳上。‘科学’号发现的2个‘黑烟囱’位于探测区域的北部、冲绳海槽的中部。‘黑烟囱’周边生物群落旺盛,在这个区域采集到了贻贝、潜铠虾、阿尔文虾和冒贝等大量生物样本。”李超伦说,“‘科学’号探测区域的南部虽没有探测到‘黑烟囱’,但探测到了热液溢流区,生物同样丰富,科考队员采集到了海绵、管状蠕虫等生物样品。此外,这个航次获得了大量高清海底视频,国际同行给予了高度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