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至24日,中国气象局2014年“三农”服务专项实施工作会议在京举行。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的代表分别带来该省(自治区、直辖市)2014年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实施方案,并对 “三农”专项建设任务进行介绍。与会代表及气象为农服务指导专家热烈讨论,“提质增效”和“创新”成为实施工作关键词。 在展示与交流中,很多省份既规划了专项要求的“规定动作”,提出建立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等,也结合自身特点,在建设内容、服务手段等方面有所创新。 作为产粮大省,黑龙江将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整理、集成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向各实施县提供技术指导。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黑龙江还将完成实施县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表,并在实施县对区划图进行实地调查验证。 辽宁省创新服务方式,计划在部分实施县探索政府购买设施农业、水稻、玉米等“直通式”气象服务的方式,还计划通过探索试点推广北票气象、农经、保险“三站”共建乡镇服务体系、由政府政策性保险补贴购买气象服务模式等创新政策性保险气象服务。 湖北省正在探索基层服务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拟通过依托社会力量,培育农业气象服务社会组织,创新农业气象服务新模式,探索实现农业气象服务社会化;借助湖北省农村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将气象信息纳入农村网格化服务综合管理。 针对部分省份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也给出了“犀利”的点评。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王志华说,很多省份存在“重硬轻软”问题。“三农”服务专项已经实施了5年,“提质增效”非常关键。如何提高专项建设中的科技含量,包括平台建设和指标建设收集研发、农业气象服务专用模型等均需要进一步思考。 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服务指导专家组组长毛留喜则建议,各地在专项建设中明确2014年的具体目标。对于能力建设的内容,不必急于一年内“开花结果”,只要这一年“发芽”,来年接着把它做好。此外,农户、信息员,县级、市级、省级气象部门各自分工也要明确。 “今年‘三农’服务专项建设关键在于提质增效和创新。”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表示,目前“三农”服务专项覆盖面、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向重内涵、重效益进一步转变,以效益为导向来规划项目建设、评估项目进展至关重要;继续鼓励探索创新,没有基层探索,就没有顶层设计,因此,首先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最终把“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结合起来。 据了解,今年各“三农”服务专项实施县将首次由所在省统一管理,中国气象局将不再一一审批各县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