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4月28日电(记者朱旭东)在教育部三令五申“就近入学”“阳光招生”等刚性原则的背景下,很多地方因为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原因,依然频频出现择校热,但江苏省如皋市,近两年却静悄悄地实现了“零择校”。 “教育局长最烦也最风光的事,就是会有方方面面的领导、朋友打招呼要择校,每到招生季节,教育局局长就成了全市最忙的人。”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局长张俊说,“不过,这在如皋已经成为历史了。” 位于如皋城郊结合部的安定小学,曾是当地数一数二的“择校”热门,目前有3800多名学生,除了每年有几十名外来务工子女就读外,其他全部是学区内的孩子。“如果我们收了非学区的学生,教育局在考核上是不会放过我们的。”校长朱爱华说。 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如皋市首先在硬件上下工夫。“十一五”以来,如皋市将公共财政优先投向众多学校,全市180万平方米校舍,有100多万平方米是近年新建的,“教育装备均衡提升工程”也被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 目前,如皋城乡学校在硬件上已经没什么差别,而优质师资均衡化,才是如皋破解择校“顽症”的关键。从2011年开始,如皋城区903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全部参加“人走关系动”的均衡配置,流动率达三分之二。 “谁走谁留,全靠抓阄。”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郭其龙说,他们学校曾是当地最好的小学,但2011年全市教师重新配置后,学校四分之三的教师被分配出去了,所有的教研组组长也被“均衡”到其他学校去了,让学区内的市民惴惴不安,郭其龙也非常失落。 3年前,郭其龙给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定位是“全国有名,全省一流”,因为学校集中了当地最优秀的教师资源,教师也为在这所学校教书而自豪;教师重新分配后,郭其龙只敢定位于“全省有名,全市一流”。 如今,郭其龙慢慢地说服了自己。“如果主城区只有我们一所学校优秀,只能让25%的家长满意。现在全市优质师资均衡化,估计能让75%的家长满意。”学校面积原来只有30亩,却有4000名学生;如今,学校面积增加到70亩,却只招收学区内的3000名学生,足见当初“择校”的热度以及此时校长的感受。如皋市实验中学的校长郭富慧说:“‘最好学校’的光环逐渐褪去,作为校长肯定有失落感。但这是正途,考虑到更大的公平。” 为避免个别学校“一家独大”,如皋市教育局取消了学校自主招聘教师的做法,改由教育局统一调配。同时为缩小城乡差距,如皋市还实行城乡学校支教、互派驻点交流、镇际学校交流等多种方式,推动城乡教师逐步走向优质均衡。 正是有了这“更大的公平”,离主城区20公里之外的搬经镇初级中学,也有了和城市中学比高低的底气。搬经镇初级中学校长鞠芝健自信地说:“与城市中学的差别,5年前的确很明显,现在硬件、软件、师资力量都差不多了。” 搬经镇初级中学初二(3)班的丁夏鑫,小学一直在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就读,升入初中后,他回到农村。“现在城乡差别不大,搬经中学的教学质量也不错,离家又近。”孩子的父亲丁卫东说,“家长就不必再为孩子择校而费神费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