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4月22日电(记者吴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半年多来,进境货物从港区到区内仓库时间从以往2-3天缩短至半天,节约物流成本10%左右,海关监管服务制度创新“红利”初显。 记者从22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3月底,自贸区内海关新增注册企业2438家,总数达7392家,呈快速增长、多元发展态势,市场活力明显释放;今年一季度自贸区进出口货物比去年同期增长6.5%,海关征税23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5%,贸易规模稳步增长;在总部经济、跨境电子商务、全球维修、融资租赁、文化贸易等10个领域,约350家自贸区内企业实现功能拓展,涉及进出口货值超百亿美元。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说,贸易监管领域的改革创新是自贸区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半年多来,自贸区诞生了一系列“第一”,实现了多个突破:国内首个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跨境通”正式运营,首个“前店后库”保税展示交易平台推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在国内率先启动,期货保税交割试点范围和标的实现新突破,全球维修检测、高新技术服务外包、再制造等服务贸易产业发展迅速。 “海关的创新举措接轨国际通行规则,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释放了市场和企业的活力,为服务国家大局和上海创新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戴海波说。 据海关初步统计,今年一季度,上海自贸区进出口总值1851.5亿元人民币,较上季度环比增长2.1%。其中出口456.5亿元,环比下降5.2%;进口1395.0亿元,环比增长4.7%。 海关总署加工贸易及保税监管司司长张皖生表示,今年上半年,海关在上海自贸区将分批推出的14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监管服务制度,是对现有海关监管服务制度的创新和突破,预计各项创新制度到位后,将大大提高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