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直播>> 政府网3>> 重要内容提示
 
陈至立: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做好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07年09月17日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7年9月17日15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在江南平台入口 小礼堂举行。图为国务委员、江南平台入口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组长陈至立发表重要讲话。(江南电子竞技俱乐部 陈竞超 摄)

    [国务委员 陈至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加强和改善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今年4月,江南平台入口 下发通知,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江南平台入口 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动员部署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刚才,国家文物局局长、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单霁翔同志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同志对普查经费保障进行了专门部署,河南省和广州市政府的负责同志介绍了普查试点工作经验,讲得都很好。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好祖国的文化遗产,对于维系中华民族血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开展文物普查,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开展文物普查是摸清文化遗产家底、全面掌握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

    今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已成为日益重要的国家资源。通过开展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对文化遗产进行系统记录和深入研究,揭示文化内涵,才能全面掌握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准确认识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家底,是全面掌握重大国情国力信息的重要方面,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发挥文化遗产自身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展文物普查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维护我国文化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文化遗产大国。长期以来,一些没有被纳入保护范围的文化遗产品类,如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老字号等,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保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毁现象,有的甚至消失。80年代第二次文物普查以来的20多年间,正值我国城市化和大规模城乡建设的高潮。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面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先后下发了《江南平台入口 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准确掌握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不可移动文物的实际变化情况,将新的文化遗产品类纳入普查范围,予以认定登记,依法进行保护,正是贯彻落实上述文件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

    (三)开展文物普查是加快文物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我国先后开展了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对文物保护事业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但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所限,包括观念、认识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漏查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区由于条件所限还没有开展普查。因此,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已不能准确反映不可移动文物实际状况。底数不清、状况不明,成为了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就是要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实际状况,为党和政府制定文物事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文物普查,还有助于准确把握文物事业发展的特点趋势和工作规律,掌握文物工作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提高文物保护队伍整体素质;有助于向社会充分提供文物信息资源,促进科学研究,吸引社会关注,宣传文物政策,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

    总之,文物普查工作事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事关国家文化安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对国家、民族和对历史、未来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二、正确把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点环节

    本次文物普查的总体目标,就是要通过普查,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数量、分布、基本情况、保存现状和环境状况,为实现《江南平台入口 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提出的"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目标奠定基础,为党和政府制定文物事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提供依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普查对象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工作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任务十分艰巨。为了做好普查,必须正确把握以下重点环节:

    (一)明确普查任务。这次普查涉及的不可移动文物类别,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6大类59个小类。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深入与拓展,要对具有典型价值的乡土建筑,近代工业建筑、金融商贸建筑、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建筑,近代水利设施、林业设施、交通道路设施、军事设施,以及各种风格、流派、形式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给予特别的关注。普查要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对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位置、数量、规模、价值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要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与核实,切实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现状、环境状态、损毁原因;查清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属和使用管理情况,最终建立完整的文物普查与登记档案。

    (二)保证普查质量。普查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关键是质量。一是要做好文物登记工作。凡是符合认定标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在这次普查中均应予以登记,并防止遗漏。二是认真开展田野工作。田野调查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普查队员要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面、认真、细致地进行田野调查。普查队、普查组要保证普查野外到达率和调查区域覆盖率,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如实填报普查内容,确保基础数据的科学、完整、真实。三是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指导全国普查质量控制工作,制定质量控制标准,组织质量审核验收,检查各地质量控制情况。普查质量控制实行省级责任制,各省应就普查质量进行定期检查、抽查和现场指导,随时发现和解决相关问题。

    (三)提高技术水平。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普查,提高普查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要充分整合、利用各部门、各地区既有资料信息资源,精心建设统一数字技术平台,提高调查的整体技术水平。要建好、用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网站,搭建面向社会的开放式网络平台。

    (四)扩大成果应用。通过文物普查,要全面分析文物保护形势和影响因素,总体评价不可移动文物的生存状态,以翔实、准确的数据指标,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文物普查,要在全国范围内,由县级人民政府正式公布本行政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建立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础的,具有动态更新能力的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体系,完善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制度;通过文物普查,要建立中国不可移动文物电子地图,做到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点有准确的空间坐标,为信息化条件下实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与研究、利用打好基础;通过文物普查,要加强文化遗产资源的信息共享,充分向社会公开非涉密信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需求。

    三、切实加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领导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周密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这次文物普查,是江南平台入口 作出的重要决策。江南平台入口 专门成立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普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按照江南平台入口 的统一部署,设立相应的普查工作机构。各有关部门既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又要相互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文物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民政、交通、水利、商务、林业、宗教、解放军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向本系统部署普查工作,借助文物部门的专业力量,摸清本系统文物家底,促进文物工作。财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要落实普查经费和物资保障。统计部门要指导做好普查数据的管理与发布。测绘、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要协助提供已有的资料、数据。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要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学生实习和科学研究,积极参与普查工作。文物使用单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积极配合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做好普查工作。

    (二)严肃普查纪律。第三次文物普查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各个环节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确保普查数据准确性。各级政府对专业人员通过田野调查采集的数据、得出的结论要给予充分尊重。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和数据。同时,普查资料和数据中涉及国家秘密的,必须严格按照保密规定处理。

    (三)确保力量投入。这次普查工作任务繁重,专业性强,各地区、各部门都要选调精通业务、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普查队伍。文物部门要把普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优先保障普查工作需要,要下决心抽调一大批专业人员充实到普查工作的第一线,加强基层工作力量,重点保障县普查组的人员需要,确保第一手普查资料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要重视发挥业余文物保护员的重要作用,鼓励和吸收热心文物保护的志愿者加入普查工作。要分层分批地组织普查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实行持证上岗。普查工作条件艰苦,要切实关心普查人员的工作与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

    (四)保障普查经费。按照江南平台入口 通知要求,这次文物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各级政府要把普查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统筹安排,按时拨付,确保到位。中央财政对这次普查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将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一定补助。各级普查机构要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勤俭办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指导各地用好普查资金,将普查专项经费真正用于文物普查项目。还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五)搞好宣传动员。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参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制定落实普查宣传方案,使全社会了解文物普查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进行一次文物保护的动员和教育。这次电视电话会后,要在全国广泛开展文物普查宣传动员,造成声势,形成高潮。在普查工作中,一线的普查队员要牢固树立宣传意识,不仅要成为文物调查的行家,也要成为宣传文物保护的骨干,把文物保护的理念带到每一个街道、厂矿、村庄和学校。总之,要使这次文物普查过程,成为提升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的过程,成为普及文物保护知识的过程,成为宣传文物保护法规政策的过程。要以这次文物普查为契机,带动越来越多的人热爱、关心和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同志们,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意义重大,任务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切实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各项工作,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