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各地以开展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为中心,以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提高科技意识为主要目标,重点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引进、成果转化推广、农民科技培训和生态家园建设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成效显著
农业部把2003年确定为全国农业科技年,提出“做事、造势、求实”的总体要求,确定以提升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开展了八项重点工作、八项全国标志性活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农机五大行业性活动、四大农业研究院和地方农业科技年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科研事业单位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按照统一部署,通过“科技大集”、“专家小分队”、“农民科技知识大奖赛”、“新技术、新品种展示”等多种形式,共组织送科技下乡等活动613场次;通过技术指导、咨询和培训等形式,推广了552项实用技术,发送技术资料(书籍、光盘)16691万册(份、张),建立农民科技书屋625个,培训农民3943万人次,参与的专家逾万人。这项活动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进一步显示了农业科技的重要作用,掀起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不断增强
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的机制正在形成农业部所属的66个研究所按照组建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型企业、转为农业事业单位和进入大学4种类型进行分类改革,通过机构调整、学科人才建设,进一步优化了科技资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正在形成。同时,部分省、地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工作也开始启动。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是继续争取和组织实施“十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和“863”项目,开展农业科技攻关。二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共安排2000万元,支持43个项目,重点开展专用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奶牛、水产品等领域的研究。三是继续开展“中国超级稻研究”,为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安排1000万元,组织十几家研究单位联合攻关,初步实现了亩产800公斤的中国超级稻研究第二期目标。四是继续加强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继续推进技术引进工作2003年度共安排引进计划项目105个,经费1.1亿元。一是区域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引进项目9个。启动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苹果、甘蔗、饲料添加剂检测、水产品等系列先进技术引进项目,分三年滚动实施。二是出口创汇型特色农产品系列技术引进项目18个。启动蔬菜、水果、花卉、花生、芝麻、燕麦、向日葵、马铃薯、食用菌、辣椒、茶叶、亚麻、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系列先进技术引进项目,分三年滚动实施。三是自由申报项目78个。重点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得到加强一是继续组织实施了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示范推广计划。安排1260万元,组织跨省区、模式化技术示范推广,重点支持了“11种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制定及其示范推广工作。二是继续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共支持23个项目,经费400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可使30多项核心技术得到熟化,并形成一系列配套技术。三是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批准立项24个项目,资助经费1410万元。另外,通过原种扩繁基地、优质棉基地科技服务项目、重点地区农科所建设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发布了第五批新品种保护名录,新增保护植物属、种11个,使受保护的植物属、种达到41个。二是新品种保护试点工作取得成效,促进了黑龙江、山东、江苏、四川、云南、陕西等六个试点省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和执法工作的加强。三是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03年底,农业部共受理品种权申请1316件,共授予品种权420件。其中,2003年申请量为567件,较2002年增长了约92%。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开展执法大检查,标识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执法大检查,并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促进了标识,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二是加强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筹建农业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食用安全、产品检验检测机构21个,制订了检测标准10个,培训执法和管理人员200人次。三是开展安全检测试验受理、审批等日常工作。截至2003年底,农业部在转基因农产品安全管理方面,审查并先后发放了2253个境外公司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农产品临时证明,1534个国内贸易公司的进口标识审查认可批件。在国内研究试验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发放了235个用于中国境内生产的转基因生物批件,包括2个试验研究审批书、99个中间试验安全审批书、64个环境释放安全审批书、61个生产性试验安全审批书、9个安全证书。
农民技术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一是开展绿色证书培训。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培训绿证学员2024万人,其中887万人获得绿色证书;借鉴国外经验,制定了家政服务、养猪、饲料和保护地蔬菜四个绿色证书岗位培训的规范,并进行试点培训。二是继续组织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在全国31个省的212个项目县,开展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共计培训70万人。三是利用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等多种现代传媒的手段,开展农业远程教育培训。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江南平台入口
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和财政部共同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2003年安排了50个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试点,并召开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交流会,为下一步开展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奠定基础。
兴建农民科技书屋2003年首批在西部12个省和湘西、鄂西两个自治州以及西柏坡、井冈山、延安、瑞金、遵义等革命老区建设农民科技书屋625个,向每个“农民科技书屋”赠送500册农业科技书刊、100张科技光盘,并为革命老区的农民科技书屋配备了电视机、VCD等设备。
生态家园建设取得成效
继续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在全国公开筛选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和《2004年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计划》;启动了《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制定了《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等工程。2003年首先在强筋小麦、高油大豆等优势农产品产区开展优势农产品区域环境监测评价工作,监测区域涉及10个省1140.38万亩农田,占10个省总规划区域的12.2%。共布设了5577个监测点位,平均每2000亩一个点,主要监测土壤中的重金属以及重金属评价所需的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共获取有效数据5万多个。
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灭毒除害试点行动”一是摸清情况,初步掌握了外来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危害等情况和国外防治工作动态。二是突出重点区域,开展灭毒除害试点。2003年,在辽宁全省和四川、云南的5个县开展了以紫茎泽兰和豚草防治为内容的试点工作,共发放各种宣传培训资料近70万份,发动各界人员近800万人次,铲除豚草约192亿株,覆盖面积1300多万亩,重点区域的铲除率达80%以上;铲除紫茎泽兰6万多亩。三是加强科技攻关,开展综合治理。初步研发出针对紫茎泽兰、豚草、水花生、稻水象甲、烟粉虱等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研究提出规范防治措施,制定了综合治理方案。
加强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和管理2003年重点对冬虫夏草等重点资源开展普查,组织编制了保护区建设项目指南,建立保护区或点。2003年共安排10个农业野生植物保护项目。
加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2003农业部把以沼气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作为给农民办的一件实事,在546个县、6199个村,安排国债资金10亿元建设沼气项目,受益农户达103万户。为确保项目资金真正落实到户,切实使农民得到实惠,农业部强化项目监督管理,制定了《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管理办法》等规范化管理办法和技术规程。同时与各地农村能源主管部门层层签订了责任状,明确提出项目建设要达到入户率100%、资金到位率100%、“一池三改”成功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