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
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
——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江南平台入口
副总理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 李克强
(2012年12月12日)
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江南平台入口
副总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李克强在北京出席国合会2012年年会开幕式并讲话。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各位专家,
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同大家见面。我多次参加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每次都能见到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刚才,各位委员一致通过本次年会议程和新一届国合会章程,表明大家对加强国际合作、推进中国和世界环境与发展事业的意愿是一致的。前不久闭幕的中共十八大,勾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次年会以“区域平衡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进行探讨,很有意义。借此机会,我谈一些看法。
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历史上,一些古代文明因生态良好而兴盛,也有的文明因生态恶化而衰败。近300年来,人类在工业化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20世纪下半叶后,国际社会开始思考“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等问题,提出了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理念。联合国先后召开四次环境与发展大会,达成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共识,并逐步转化为各国的行动。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创新,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生态思想,这些智慧对今天的发展仍有启示。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就注重加强污染防治,并积极参与世界环境与发展事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新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要打破这一瓶颈制约。
朝着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迈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全新课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我们既要继续发展工业文明,又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在广阔的国土上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世界性难题。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既要有“走钢丝”的忧患意识,也要有“登高峰”的必胜信心。发达国家几百年里逐步实现的工业化、城镇化,在我国正加快推进;发达国家上百年间逐步出现的资源环境矛盾,在我国也集中显现。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汲取一些失败的教训,发挥新兴国家的后发优势,可以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中国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个现代化建设之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通过转型发展,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共赢。
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重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努力。
一是转型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务。环境问题说到底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应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同时,发展应是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要走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买不来、借不到的财富。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行,殷实小康但环境退化也不行。我们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形成合理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我们将推进重大生态工程、环保工程、节能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中国生态环保投入将达到3.4万亿元。我们将以节能减排作为结构调整和创新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到2015年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7%。只有把发展建立在资源可接续、环境可承载的基础之上,才能过好今天、不忧明天,在转型中实现国家的永续发展。
二是惠及民生。无论是推进现代化,还是建设生态文明,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环境问题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人民希望安居、乐业、增收,也希望天蓝、地绿、水净。作为政府,有责任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不欠新帐、多还旧帐,在充分提供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的同时,更多提供生态产品。从今年开始,中国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开展PM2.5监测并公布信息,同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治理,力争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逐步使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民族和社会,也有利于个人和子孙后代。生态环境美好的家园是人民共同的家园,也需要人民共同来建设。全社会都要增强生态意识、营造良好氛围,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点点滴滴的保护行动就可以汇成蓬蓬勃勃的生态文明建设力量。
三是拓展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是中国发展的战略基点,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能。我们要实现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必然是生态文明的工业化、城镇化。它孕育着前景无限的市场空间,催生着规模庞大的生态产业。无论是可再生能源应用,还是建筑节能改造,或是污水垃圾处理,都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光伏电池为例,目前国内安装总量不到年产量的10%,开拓国内市场的潜力很大。我们将结合城镇化建设,采取鼓励太阳能发电设备应用、支持分布式发电并网等措施,在国内开拓更大市场,促进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预计2020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5000万千瓦。如果说绿色环境是难以估值的宝地,生态产业就是挖掘不尽的宝藏。我们需要巩固农业、做强制造业、做大服务业,形成发展新优势;也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抢占经济新高地。
四是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发展特别是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支撑、精神驱动,更需要改革和制度创新。节能环保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涉及理念的更新和利益的调整,必须发挥体制机制这一杠杆的撬动作用,摆脱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这就需要加快价格、财税、金融、行政管理以及企业等改革,完善资源有偿使用、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等制度,健全评价考核、行为奖惩、责任追究等机制,加强资源环境领域法制建设,以体制激励和约束企业,用法律调节和规范行为,使改革这个最大“红利”更多地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体现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上。
五是加强合作。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促进绿色发展是各国利益汇合点。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经济大国,解决好这方面问题,是对全人类的一大贡献。我们将把生态环保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继续加强同其他国家、国际组织的环境合作,引进并吸收先进理念、治理技术、管理模式和有益经验。我们的市场是开放的市场、公平竞争的市场,欢迎国外企业来华发展生态产业。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我们将深入推进国际环境公约的履约工作,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承担自己应尽的国际义务,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同推动人类环境与发展事业。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希望环境保护、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同各地方密切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抓紧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和推进办法,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为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新贡献。
各位委员、各位专家!
国合会已经走过20年历程,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环发事业的发展进步,针对中国环境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生态补偿、循环经济、清洁发展、低碳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政策建议,促进了中国相关工作的开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今天的会议,标志着新一届国合会扬帆起航。希望各位委员、专家进一步发挥环境国际合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更加注重成果分享,造福中国和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事业。
最后,祝国合会2012年年会圆满成功!祝各位委员、各位专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谢谢大家!
最新|活动|出访|会议|论述|图片
李克强会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外宾
12月12日,江南平台入口
副总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李克强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出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会的主要外宾。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徐松)江南平台入口
副总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李克强12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出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会的主要外宾。
李克强说,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促进绿色发展是各国利益汇合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必须加强国际合作。我们将继续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与各方一道共同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 >>>详细内容
李克强指出:努力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徐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江南平台入口
副总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李克强12日在北京出席国合会2012年年会开幕式并讲话。
外方代表就新一届国合会如何更好地为中国环发事业贡献力量做了发言。随后,李克强发表了讲话。他说,全球关注环境与发展,中国正在积极行动。十八大勾画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 >>>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