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东在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上强调
繁荣发展基础研究事业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北京出席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并讲话。新华社记者 张铎 摄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23日在出席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时强调,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和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突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建设,创新机制、优先发展,瞄准前沿、强化支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开创我国基础研究繁荣发展新局面。
刘延东指出,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技力量布局,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成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基础支撑和前瞻引领作用,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强调,当代科学前沿孕育新的重大突破,人类社会面临新的全球性挑战,基础研究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国基础研究已进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重要跃升期,要总结经验,正视差距,抢抓科学突破的先机,努力提升我国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地位。
刘延东强调,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基础研究,要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做好规划布局,选择若干重点科学领域加强支持,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强化学科建设基础地位,加强研究能力建设,打造国际先进的科研基础设施体系。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资源协调机制,改进和创新科技管理制度,形成对基础研究的协同支持格局和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加快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深入实施各类人才计划,努力引进和培养世界一流科学家,加大力度支持中青年优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科研队伍。要弘扬科学精神,建设诚信文化,宣传明德楷模和治学典范,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构建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她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同时鼓励企业等社会各方面支持基础研究,协力开创基础研究繁荣发展新局面。
据了解,我国近10年基础研究投入年均增长近20%,年度基础研究经费是20年前的40多倍。目前,数学、物理、化学、材料、计算机和工程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前5名,建设了38个先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38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上做了工作报告。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国家机关、军队有关部门和地方科技部门的负责同志,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及专家代表等共约320人出席会议。

最新|活动|出访|会议|论述|图片

科技部:中国基础研究由“量增”向“提质”跃迁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 余晓洁)23日,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共同在京召开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这是继1989年、2000年以来第三次召开全国性基础研究大会。
基础研究是创新之源,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站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十二五”开局,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的基础研究走向何方?科技部基础司司长张先恩就此做了权威解析。
新世纪基础研究诸多成就“瞩目”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紧密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我国基础研究快速发展,在若干科学前沿取得了高水平成果,正在由“量”的增加向“质”的提升转变。 >>>详细阅读
科技部召开院士座谈会征求促进基础研究发展意见
2010年6月8日,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中科院院士座谈会,征求进一步促进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陈和生、侯建国、裴刚、姚檀栋等20多位院士参加了座谈会,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和基金委等有关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由中科院詹文龙副院长主持,科技部曹健林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十二五”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时期,为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科技部将在今年10月份会同有关部门召开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2000年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性基础研究专题会议,意义重大。会议将以“繁荣基础研究,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认真总结近十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的成绩和经验,讨论“十二五”基础研究发展思路,提出进一步促进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了开好这次会议,科技部将开展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征求科学家、科研单位、大学等不同科研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分析当前我国基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座谈会上,各位院士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分别从基础研究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顶层设计以及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研环境、国际合作、科技评价、经费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