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领导活动
 
中美两国领导人1日互致贺电 庆祝两国建交30周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09年01月0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  国家主席胡锦涛1日与美国总统布什互致贺电,热烈庆祝两国建交30周年。

    胡锦涛在贺电中说,30年前,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两国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由此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对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30年来,在两国几代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了历史性发展,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卓有成效,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与日俱增,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更加突出。事实证明,中美建立和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了时代潮流,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也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方愿与美方一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总结和汲取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遵循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坚持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大方向,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话与交流,增进互信与合作,不断扩大双方合作基础和共同利益,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健康稳定深入向前发展。

    布什在贺电中说,1日,我们纪念30年前美中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我们两国政府作出的这一决定超越了双方在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上的深刻差异,跨越了似乎难以逾越的鸿沟。

    30年来,美中两国人民加深了相互了解。双方在商贸、教育、科学、体育、艺术等各个领域共同架起了交流与合作的桥梁。过去8年来,两国政府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具有建设性和合作性。双方在应对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核武器扩散等全球性挑战方面取得了进展。在推动市场开放并使其成为培育经济活力与发展的最有效方式方面,美中两国也发挥了全球性领导作用。

    我对出席北京夏季奥运会感到荣幸。我希望在未来的30年里,美中两国政府能在目前的友好基础上,继续为促进和平、稳定和发展事业而进行建设性合作。我坚信,只要美中双方朝着共同的目标并以同样的决心作出努力,就能成功应对全球性挑战,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拥有一个真正更加美好、安全的世界。

回首开启中美关系大门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新华社记者)30多年前,中美打开两国重新交往的大门。如今,在几代中国领导人、七任美国总统和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不断前进,成为当今世界最富生机和活力,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我们是两个如此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理念……两个这么不同的国家能相处这么久、两国关系能这么活跃,我认为应归功于双方不同寻常的努力,”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特别军事助理的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日前在回首中美关系30年发展历程时感慨道。

    小心地“向对方伸出手”

    “一个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另外一个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71年陪同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的温斯顿·洛德说,两国曾经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互不往来,延续彻底切断联络的状态对“世界稳定不利,对我们两国都不利”。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一行4人经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转道北京,秘密访问中国。

    1971年7月8日,基辛格飞抵伊斯兰堡,在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举行的晚宴上以“肚子不适”为由离开,前往巴总统别墅“治疗和休养”,次日乘坐巴基斯坦航空公司专机飞抵北京南苑机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到访的第一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

    9日下午,基辛格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始与中国总理周恩来会谈。访问期间,为保守会谈内容机密,双方在场人员不得使用录音机,全凭耳听手记,再各自整理成文本。作为基辛格的特别助理,洛德当时负责美中双方会谈内容的记录和整理。因为文字整理耗费大量时间,洛德彻夜未眠。

    5个月后,斯考克罗夫特作为先遣工作组成员被派到北京,落实尼克松访华细节。“我像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我们和中国人都不知道怎样与对方打交道,那时美中之间没有商业,没有接触,什么都没有,”斯考克罗夫特回忆道。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成为中美第一份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标志着双方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对于尼克松的这次“破冰之旅”,斯考克罗夫特认为,在中美关系发展历程中,尼克松首次访华是中美“向对方伸出手”,且双方“非常小心、非常谨慎和非常仔细”。

    斯考克罗夫特至今还记得尼克松访华期间发生的两件小事,令他对中国的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赞叹不已。“为确保我们与美国国内通信畅通,尤其是为了满足记者们的报道需要,我们希望中方两周内在一栋建筑里搭建一个卫星地面终端。”在尼克松访华的时候,斯考克罗夫特发现,那栋砖砌建筑“不仅完全符合工程师的设计要求,甚至连工程师勾画在图纸中建筑物墙面上的涂鸦记号也在实物中得到准确体现。”

    还有,他记得,“一天早晨,按照行程安排,总统应该上午9时前往故宫参观。早晨7时,我便下楼,去确认相关安排。当时路上积雪4至5英寸(10至13厘米),我竟然看到几千人在拿着扫帚扫雪。9时,总统一行启程。从饭店到故宫,路面积雪已清扫干净,仿佛根本没有下过雪。中国在这方面的高效组织能力令人难以置信。”

    与邓小平的“春天之约”

    “我的生日是10月1日,与中国国庆节同一天。所以,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总是说,我成为中国的朋友简直是命中注定,”现年84岁的吉米·卡特日前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

    1978年美国东部时间12月15日(北京时间12月16日),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宣布建交公报,中美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不顾美国国内政治阻碍作出这一决断时,距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的“破冰之旅”已近7年。

    卡特说:“我成为总统的时候,认识到美中一直没有建立外交关系,这种糟糕状况非常需要改变。于是,我与中国领导人进行联系,特别是邓小平,我们从白宫直接和他开始了远距离的非常秘密的谈判。”

    卡特在1978年8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大部分发给邓小平的建议和答复由我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亲自起草,从白宫直接发给他。”

    卡特1977年1月就任总统后,于当年的8月和次年的5月分别派遣国务卿赛勒斯·万斯和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就美中关系正常化进行磋商。

    80岁高龄的布热津斯基如今依然能清晰地记得当年的那次晚春之行。

    当布热津斯基乘坐美国副总统专机抵达北京的时候,他透过舷窗向外看,见是时任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前来机场迎接,不禁暗自高兴,因为这代表着中国将这次访问升级为更重要级别了。

    在这次访问中,他与邓小平之间那场晚餐的“约定”至今仍为这位老人津津乐道。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邓小平邀请我吃饭,”布热津斯基说。与邓小平首次会晤时,宾主前往北海公园“仿膳”餐厅共进晚餐。“用餐期间,我们进一步讨论实现关系正常化问题。他告诉我,他‘只有3年了’,我不清楚这是指他的健康还是他的任期,但我猜测他是想告诉我,如果美方有意,他希望能在3年内快速推动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我告诉他,‘你用不了3年就会到美国,我将在我家招待你,与我的家人一起吃正宗美国餐’。他说‘我肯定去’。果然,7个月后,1979年1月,邓小平来到华盛顿的第一个晚上,他和他的夫人来到我家,与我和我的家人共进晚餐,”布热津斯基说。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开始了对美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访问。

    卡特说:“我邀请他(邓小平)访问美国,当时估计他大概在第二年6月份会来。可是,他说1月份就到,而且说来就来了。我们非常高兴地接待了他和他的夫人,还有一个庞大的随行团队。在他访问期间,我们达成了广泛的协议,涉及两国的方方面面。”他说:“邓小平当时与我达成的协议对美国是有益的。他和我一致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卡特现在还能回忆起建交过程中的一个小细节。他说:“我记得一件有趣的事情是,我的科学顾问弗兰克·普雷斯博士到北京访问并和邓小平见面。我在白宫睡觉,夜里电话铃响了,当时是凌晨3点钟。普雷斯说,‘总统先生,我实在不愿意打扰你睡觉。’我说,‘肯定是发生了危机。’他说,‘不是,我正和邓小平副总理在一起,他问了一个我回答不了的问题。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我说,‘当然可以。’普雷斯说,‘他问能不能派5000人。’我说,‘你告诉邓小平他可以派10万人。’我想现在(美国)有8万多名中国留学生,而以往达到过10万人。这个小插曲说明了我和邓小平之间的良好关系。”

    中美关系走入“崭新时代”

    中美宣布建交前一天,卡特在日记中写道:“在我和邓小平的笔下,两国关系走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他认定,与中国建交是“美国历史一个转折点”。

    回忆起30年前的往事,洛德感慨道:“我认为,美国(二十世纪)70年代初对中国敞开大门和30年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是过去五六十年间最重大、最有积极意义的国际事件之一。”

    “从美国方面看,”他说,“与中国建交后,它使美国在与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打交道的时候,外交上变得更加灵活。”而且,对当时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的美国而言,与中国建交“有助于结束越南战争”。

    谈及现状,洛德笑着说,双边关系正处在一个良好阶段。“我必须说,积极正面因素占81.5%,而消极和负面因素占18.5%。两国关系总体而言非常积极,尽管在贸易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洛德2002年11月在尼克松中心讲话时曾说,美中关系“既有合作也有对抗,有时有敌意,有时是伙伴”。当记者问6年后洛德是否仍然坚持同一看法时,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我们不是敌人。但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两个历史迥异、意识形态完全不同、许多国家利益也不同的大国。尽管我们努力在双边、地区以及全球事务上展开合作,但分歧总会存在。”

    “因此,这是一种复杂的关系,”洛德说,“我喜欢中餐,喜欢把这种关系称为又甜又酸的关系。”

    在评价30年来中美关系发展时,卡特说:“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认为美中关系正常化和邓小平致力于改革这两个事件加在一起,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地位,也使中国成为全球性角色。”

    而对美国当选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就任后的美中关系前景,卡特的建议是:“维护美中相互尊重,保持公开坦诚,以和平方式应对两国可能出现的分歧或可能发生的竞争。”

    “做到这一点,”他说,“我们30年前开创的持久友谊就不会面临危险。”

背景资料:中美建交始末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记者 张伟)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中美两国领导人清醒地意识到,改善双边关系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

    1971年4月10日至17日,以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格雷姆·斯廷霍文为团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应邀访华的美国团体。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的访华,重新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因而被称为“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

    1971年7月9日至1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为尼克松访华铺平道路。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江南平台入口 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华。毛泽东主席与尼克松横跨太平洋的握手,打破了中美冻结20余年的坚冰。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在公报中,双方回顾了经历着重大变化和巨大动荡的国际形势,阐明了各自的立场和态度,并确定了共同的基本原则。然而,尚未来得及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就因“水门事件”提前下台。继任总统福特由于各种原因也未能实现中美关系的新突破。

    1977年,卡特入主白宫。基于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上的作用日益重要这一事实,卡特政府把同中国关系正常化作为它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1977年8月和1978年5月,卡特分别派国务卿万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就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方进行磋商。1978年7月,中美两国代表在北京开始建交谈判。台湾问题是谈判的关键。1978年12月13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美方谈判代表伍德科克,直接与他就建交联合公报方案交换意见。美方随后提出修改草案,基本满足了中方要求。在关键时刻,邓小平亲自参与谈判,使中美建交谈判在数日内一锤定音。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建交公报。中美两国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公报重申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并决定1979年3月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

背景资料:中美经贸关系大事记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记者 张伟)1979年5月6日至16日,美国商务部长克雷普斯访问中国。中美两国政府草签了两国贸易协定,正式签署了30年前遗留下来的关于解决资产要求的协议和互办贸易展览的协议。

    1979年7月7日,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为期3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规定双方互享最惠国待遇。协定于次年2月生效。

    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

    1983年5月,中美商贸联委会首届会议在北京举行。

    1990年,美国一些国会议员提出议案,以人权等问题为借口,要求取消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或对其延长附加条件。

    1994年5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延长1994年至1995年度对华最惠国待遇,并决定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脱钩。

    1999年4月6日至14日,中国江南平台入口 总理朱镕基访问美国。访美期间,朱镕基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发表了联合声明。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在北京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定,从而为中国入世扫清了最大障碍。

    1999年,中美贸易额达到614.8亿美元。

    2000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从而使这项由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法案正式成为美国法律。根据这项法案,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美国将终止按《1974年贸易法》中有关条款对中国“最惠国待遇”(“正常贸易关系”)实行年度审议的做法,与中国建立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2001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这项命令于200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2003年,中美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1263.3亿美元。

    2003年12月7日至10日,中国江南平台入口 总理温家宝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确保中美经贸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五条原则,布什总统表示赞同。双方还商定提高中美商贸联委会的级别。

    2005年11月8日,经过七轮纺织品贸易问题磋商,中美双方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在英国伦敦签署了中美两国《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从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棉制裤子等21种纺织品实施数量管理。

    2005年,中美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达2116.3亿美元。

    2006年9月20日,中国江南平台入口 副总理吴仪与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在北京正式启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

    2006年12月14日至15日,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双方确定了服务业、医疗、投资、加强透明度、能源和环境等领域为未来6个月的工作重点。

    2007年,中美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达3020.8亿美元。

背景资料: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上海公报

    1972年2月28日,中美正式发表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公报。联合公报是美国总统尼克松2月21日至28日访问中国期间,同中国领导人多次会谈后,于27日在上海达成协议后形成的,故又称“上海公报”。联合公报的发表使两国间中断20多年的交往得到恢复。

    公报中,双方回顾了经历着重大变化和巨大动荡的国际形势,阐明了各自的立场和态度,并确定了共同的基本原则。中美两国一致认为,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中美建交公报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建交公报。中美两国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在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公报重申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并决定1979年3月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

    “八·一七公报”

    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就分步骤直到最后彻底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了联合公报,即“八·一七公报”。双方重申了上海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所确立的指导中美关系的根本原则。对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中国的立场是:美向台出售武器是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中国坚决反对;同时考虑到历史的因素,从实际出发,同意美国在切实尊重中国主权的前提下,逐步减少直至最后终止向台湾出售武器。美国方面作出三点承诺:美向台出售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不超过美中建交后 近几年的水平;美国准备逐步减少对台的武器出售;经过一段时间使这个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中国驻美使馆发表新闻公报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

    新华社华盛顿12月31日电(记者严锋)在中美两国建交30周年纪念日来临前夕,中国驻美国大使馆12月31日发表新闻公报,高度评价中美关系30年来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对中美在未来30年再创双边关系辉煌寄予美好祝愿。

    公报说,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30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美关系也走过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不平凡历程。中美关系今非昔比,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富生机的双边关系之一。

通讯:回首开启中美关系大门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30多年前,中美打开两国重新交往的大门。如今,在几代中国领导人、七任美国总统和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不断前进,成为当今世界最富生机和活力,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我们是两个如此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理念……两个这么不同的国家能相处这么久、两国关系能这么活跃,我认为应归功于双方不同寻常的努力,”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特别军事助理的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日前在回首中美关系30年发展历程时感慨道。

继往开来 把中美关系推向更高水平

    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0年来,在几代中国领导人、七任美国总统和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福祉,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共识与合作—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国际研讨会综述

    12月15日至16日,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兰普顿和李侃如、前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美中政策基金会理事傅立民等数十位中美专家和前大使与会。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专家们回顾中美关系的历史,总结经验,评估现状,展望未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各种观点交流碰撞,加深了对一些问题的了解和认识,虽然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也形成了一些共识。

 
 
 相关链接
· 中国驻美使馆发表新闻公报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
· 中美建交三十周年通讯:回首开启中美关系大门
· 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举行庆祝中美建交30周年招待会
· 共识与合作—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国际研讨会综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