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译飞蝗基因组图谱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4年01月16日 22时03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记者吴晶晶)记者16日从中科院获悉,由该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领衔,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的一项研究,成功破译了飞蝗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这是迄今人类破译的最大动物基因组。基于基因组信息,科学家们还揭示了飞蝗食性、迁飞和群聚的奥秘。

    飞蝗是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在过去近百年中,各国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揭示蝗灾爆发的机制。康乐研究组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发展了组装超大基因组的生物信息方法,对飞蝗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组装、注释等,获得迄今人类破译的最大动物基因组——飞蝗基因组图谱。

    据介绍,飞蝗基因组是人类的两倍多,约是果蝇基因组的30倍。“经过评估,我们认为飞蝗基因组94%以上都被组装出来了,44.7%的基因组序列已经定位到染色体水平。”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王宪辉说。

    科研人员发现,与其他已测序的昆虫物种相比,飞蝗基因组中参与脂肪酸合成、转运和代谢过程的许多基因家族发生明显扩增现象。而脂肪酸是大多数长距离迁飞昆虫的能量物质。这就很好地解释了飞蝗拥有卓越飞行能力的遗传基础。

    此外,科研人员还发现飞蝗基因组中一类被称之为糖苷键转移酶的代谢解毒酶类特别多,而这类酶能够降解禾本科植物中存在的特定次生代谢物,这为解释为什么飞蝗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物提供了重要线索。

    蝗虫的大规模群居是成灾的主要原因,群居型和散居型之间的转变是昆虫学中的一大奥秘。科研人员发现飞蝗调控神经可塑性的基因在表达量、DNA甲基化以及可变剪切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这些基因可能在控制飞蝗形成大的群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功能。

    飞蝗基因组图谱的绘制成功,让开发更高效、低毒的新型农药成为可能。科学家们接下来的工作之一,就是研制干扰飞蝗群居行为的行为调节剂。目前,科研人员已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了51个潜在的药物靶点基因,用于后续药物筛选工作。

    据悉,研究成果已在《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同时国际知名数据库也向全球公开释放了飞蝗基因组数据。

 
 
 相关链接
· 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成立
· 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揭牌
· 中科院启动建设卓越创新中心 首个中心揭牌
· 中国科学院2014年度工作会议顺利完成各项议程闭幕
· 中国科学院:嫦娥三号任务 月面测试 首战告捷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