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 吴晶、凌军辉)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曝出黑幕、校方宣布停止2014年自主招生后,教育部27日发文严明自主招生纪律,强调各试点高校要坚持“集体议事、集体决策”,严格按照招生简章对考生报名申请进行审核,面试过程须全程录像,及时公开考生笔试和面试成绩。
在这项通知中,教育部以“六个严禁”强调要“严格执行政策规定”:严禁偏离试点定位进行恶性生源竞争,以“签订预录取协议”“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各种方式吸引生源或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严禁变相招收艺术体育类专业或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等类型考生;严禁突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计划录取;严禁突破经公示的优惠分值录取;严禁更改经公示的入选专业录取;严禁在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或新生入学报到环节更改考生录取专业。
通知要求,各试点高校要成立由校长、分管校领导和校内纪检监察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坚持“集体议事、集体决策”。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的作用,严格工作人员的选聘、培训、考核。各试点高校要细化与学科门类或领域相适应的报名条件,严格按照招生简章对考生报名申请进行审核,合理确定参加考核的考生人数。加强笔试和面试考核管理,面试过程须全程录像,笔试尽量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确定考核合格拟入选考生名单时,须明确考生入选专业及录取优惠分值,并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10个工作日后方可正式通知考生。
通知要求,各试点高校要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及时公开考生笔试和面试成绩、考核合格标准、拟入选考生名单及入选专业和录取优惠分值、录取结果、违规处理结果、新生复查结果等信息。要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对试点高校严格执行动态管理和准入退出机制,凡是政策执行不严格、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的,一律停止试点资格,并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责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教育部此次发文是相对保守的“打补丁”式的解决办法,从长远看,高校自主招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部署的改革方向,今后从宏观上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从微观上要建立专业的自主招生团队,同时确保相关方监督到位,这才是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
据悉,目前教育部已经部署,90所自主招生试点院校开展全面自查,自查结束后,教育部还将派出工作组进行检查。
新闻链接:高校自主招生10年间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余靖静、吴晶)自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数量从最初的22所增加至90所,高校层次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拓展开去。10年间,从教育部的政策规范到各地各校的自主招生思路手段,都在不断调整变化。
2003年,教育部批准了第一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出于公正性的考虑,教育部明确规定,各校自主招生人数不得超过试点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
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实行自主招生“预录取”改革,通过面试的学生即获得预录取资格,高考成绩仅作为参考。
2009年,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这一做法随即被清华、人大等校效仿,推出“领军计划”“校长直通车计划”;同年,清华、上海交大等5校实行“自主招生联考。
2010年,教育部给自主招生降温,重申“5%”的名额限制。
2011年,教育部提出试点高校自主招生向农村地区中学或申请考生适当倾斜。
2012年,教育部对自主招生候选人数量设置了上限,规定“原则上控制在自主招生录取计划数的120%,最高不超过200%”。
10年间,在高考公平的呼声中,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注入“农村”元素,面向贫困地区学生转投计划进行自主招生,和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一起为寒门学子拓宽成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