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12月15日7时20分,作为两岸直接“三通”首个飞往台湾的大陆航班,深圳航空ZH9095航班从深圳机场起飞。截至2013年9月底,两岸22家航空公司共执飞17万班客运航班,载运旅客2889万人次,客座率达到78%。目前,两岸空中直航航点已达64个,其中大陆航点54个,每周共飞行670个班次。 2013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届满五周年。回首5年间,海空直航的便捷让两岸形成“一日生活圈”,直接通邮和社交网络工具架起一座座两岸“心桥”,双向投资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实施畅通了两岸资金流……“三通”为两岸交流、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石,成果丰硕。新华社记者 壮锦 摄

2008年12月15日,出生在台湾的郑坚老先生在两岸直接通邮仪式上投寄出寄往台湾的家书。统计显示,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两岸函件往来总数4118万余件;两岸包裹和快捷邮件累计分别达到48万余件和208万余件。直邮启动后的2009年,两岸包裹和快捷邮件数量剧增,增幅分别达到2017%和2215%,其后逐年稳定增长。 新华社发

2008年12月15日,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海峡两岸直接通航、通邮系列纪念邮品》,包括首日封、纪念封和纪念邮折等,并特别制作两岸直接通航、通邮纪念邮戳。这是两岸海上直航纪念封。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 摄

2008年12月15日,直航台北港的“金海缘号”货轮徐徐离开福州马尾港。海运直航承担了两岸99%的货物运输。截至2013年10月底,共载货3亿吨,集装箱量达到830万TEU(集装箱计量单位,1个20尺柜计为1个TEU),载客数达750万人次,航点从初期68个增至85个,其中大陆航点达到72个。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2009年1月16日,在厦门中埔台湾水果集散中心,商家将台湾水果分装销售。 两岸“三通”后,台湾销往大陆的水果运输时间缩短,损耗率下降,成本降低。品质新鲜、价格实惠的台湾水果更加受到大陆消费者的青睐。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2009年1月10日,来自大陆的新人在台湾高雄爱河前合影留念。来自大陆的26对新人搭乘两岸直航班机来到台湾,参加“日月同喜,喜传天下”集体婚礼。 新华社记者 王妍 摄

2009年3月12日,一队台湾游客在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参观。 受两岸“三通”和大陆赠台大熊猫在台湾广受欢迎的共同推动,来大陆观看大熊猫的台湾游客数量增多。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2010年6月19日,游客在台北西门町与大陆动画片主角“喜羊羊”、“灰太狼”的大型人偶一起合影。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被电视台引进台湾后,赢得台湾小朋友的喜爱。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2010年10月1日,一位来自广东的游客在台北101大厦观景台上拍摄台北市貌。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2010年7月3日,台湾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在台北举办大型群众集会,支持、庆祝《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完成签署。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2011年6月28日,首批抵达台北的个人游游客参加欢迎仪式。当日,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正式启程。6月28日上午10时许,来自福建厦门的两批旅客,分别抵达台北松山机场和台中清泉岗机场,成为最先抵台的赴台个人游旅客。 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 摄

2011年6月22日,模特在“台湾个人游 银联伴你行”启动仪式上展示银联卡。 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 摄

图为2012年11月6日,横跨台湾海峡的“海峡光缆1号”工程正式开工。2013年1月,“海峡光缆1号”开通,两岸通讯业务至此告别“绕航”实现“直航”,成为两岸通邮的又一重要进展。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2013年10月11日在厦门国际邮轮中心拍摄的准备出发的丽星邮轮“双子星”号。当日,以“穿越海峡·乐行两岸”为主题的“十万游客国际邮轮两岸行”活动在福建厦门启动。新华社发

大陆游客在台东热气球嘉年华上欢呼跳跃(2013年6月18日摄)。2013年7月18日是大陆居民赴台游正式开放5周年的日子。据台旅会最新统计,2013年1-5月,台湾主要入境客源市场中,大陆游客119万人次,同比增长12%。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