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
  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太原棚改:民生改善和古城保护的“双赢”实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3年09月22日 19时54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9月22日电(记者 张晶、魏飚、刘怀丕)地处山西太原市中心的府西街今年9月刚完成扩建通车,这个昔日因“位于阎锡山督军府以西”而得名的道路,如今两旁高楼林立,精品购物商厦的LV等奢侈品巨幅广告格外醒目。

    就在距离LV广告牌不远巷子里的一个杂乱四合院内,87岁的住户孙广海每天早上都要让儿子挑着扁担去百米外的公共水房打上两桶水。

    走进孙广海的家,古旧的木头大门斑斑驳驳,两个铁环挂在上面,上下两排是胳膊粗的铁钉,破旧中显示着历史的沧桑。大门正对的是一堵照壁,照壁前放置着杂物,透过缝隙能看到旧时砖花镶嵌的字迹。

    转到照壁后面,一个狭长的四合院呈现于眼前。之所以“狭长”,是因为一些人家在门前又加盖了小房子,遮盖了院子的旧貌。

    孙广海生活的地方叫做“后双龙巷”。这是清末以后外来人口集中杂居的一块民居。现在保留下来的,大都是独门小院,有四合院,也有南北两间的,院小拥挤,建筑布局不规则,街道有的爬坡,有的拐弯,基本上只留下窄窄的小巷通行。

    孙广海告诉记者,这里生活非常不方便,家里没有自来水,每天只有早上8点到9点,下午5点到6点之前公共水房才开门,每桶水2毛钱。家里没有暖气、天然气、也没有厕所,更不用谈洗澡了。“城市的生活在这都享受不到。”

    太原拥有2500年建城史,是我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虽经多次战火洗礼和历史变迁,老城区内仍遗留下相当多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文物建筑,一些传统街区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特征。

    然而,由于城市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四合院中居民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很多人在四合院里盖了大量私人房屋,再加上历史街区没能及时修缮,这里渐渐成了城市的棚户区。

    “但这样的棚户区是有价值的。太原将来的定位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城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一定要体现出来。”太原市长耿彦波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2008年开始,太原将这些使用年限久、基础设施不配套、交通不畅的集中连片平房和简易楼房纳入城市棚户区改造范围。

    “很多棚户区的居住环境非常差,城市要以人为本,我们要改善百姓的生活质量。”耿彦波说。

    48岁的吕俊杰住在双龙巷40多年了。家里四口人,挤在一个20平方米的低矮平房里。“奶奶跟孙子就只有一张小床。现在孩子出去读书了,才勉强住得下。”吕俊杰说。

    吕俊杰住的房子近期被列入棚户区改造范围,他兴奋地拿出政府给的房屋征收与补偿方案,给记者算了笔账:在原建筑面积上无偿赠送15平方米,赠送后不足55平方米的,不足部分按1000元/平方米,超过55平方米不足70平方米的,不足部分按照2000元/平方米。

    “我想要个70平方米的,先搬的还有2万奖金,算下来,我花个3万多就能住进新房子了!”吕俊杰甚至都想好了房子要怎么装修,他说:“以前是将就着过活,搬家后我也要讲究地生活!”

    古城的保护和开发是中国很多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共同难题。居民搬迁之后,这些历经风雨的古老建筑将如何定位?

    太原市房管局总工程师张屹东说,太原将严格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利用原材料、原工艺、原性制、原结构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把旧的、有特色的东西都保存下来加以修缮,把后来违章搭建的全都拆除,恢复历史原貌。

    张屹东介绍说,太原市历史建筑呈碎片化分布,历史文化保护将以路为基,把点穿成线,以线形成面,做成“城市会客厅”。

    “古老的四合院还可以改造成接待游客和历史文化展览的地方。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能推进文化旅游。”张屹东说。

 
 
 相关链接
· 4年难回迁--哈尔滨道里区民主地区棚改项目追问
· 审计署:未来五年棚改将加力 资金审计绝不放松
·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棚改就是让百姓得实惠
· 新一轮棚改再提速 2013年304万户任务可如期完成
· 王安顺:把棚改工作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抓手
· 两部门:棚改补助金不得用于经营性设施建设支出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无标题文档
Copyright©2013 www.iruor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