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 赵琬微)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化学红绿灯”展台旁,一位满头白发的外国人把白醋、紫甘蓝汁等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喷洒在PH试纸做成的玫瑰花上,用生动的方式演示化学的神奇。他是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戴维教授,在北京化工大学一个重点实验室工作多年,可以用流利的中文与前来参观的中学生交流。
这是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出现在北京的一个场景。
“今年的全国科普日‘北京科学嘉年华’活动,更加突出北京国际化的平台优势,集聚国内外优质科普资源。共有29个国际科普组织与来自中国的121家机构带来近300个互动科普项目。”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夏强说。
9月12日至16日,全国科普日“北京科学嘉年华”主场活动在奥林匹克公园进行,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韩国、南非、以色列、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的国际科普组织,携带56项互动科普项目参加了活动。其中,南非国家生物公园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美国富兰克林研究院等外国科研院所还带来多项具有异域风情的“科学秀”。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主题展览上,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等科学家的到来备受瞩目。在主题论坛、主题展览、访问等多个环节,他们与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大中小学生互动交流。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日前与东城区汇文中学学生进行了一个下午的交流后,感慨地说:“以前总听说中国的孩子比较勤奋、刻苦,今天我发现他们其实非常活泼、爱提问,这次交流改变了我对中国学生的印象。”
在汇集多国科学传播领域专家的“北京世界科学节圆桌会议”上,德国专家乔吉姆勒奇说:“这是我第三次来到北京参加科普日活动,在这里所有的科学科普活动都可以彼此相互学习。如今世界越来越小,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合作来共同发展,探讨全球化环境下共同面临的一些新问题。”
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北京还举办了第三届北京国际科技电影展、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主题展览及开幕式、2013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改变生活分论坛,以及基层科普活动等,为公众打造了一个高端互动、充满乐趣的科学体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