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增速下行要能“忍”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热议中国经济
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记者韩洁、陈菲)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29日下午分组审议江南平台入口
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要千方百计‘挤泡沫’”“不要虚假的GDP”“不要把污染带到西部”……围绕当前经济发展诸多热点话题,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纷纷建言献策。
要提高对增速下行的容忍度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又现逐季下滑迹象。部分与会人员表示,长期以来政府企业都已习惯高增长环境,短期难以完全接受增速下滑,需要切实提高对增速下行的容忍度。
“目前的增速仍高于‘十二五’规划7%的目标,不仅是可以接受、可以容忍,而且是恰当的增速。”蔡昉委员说,如果我们能接受这样的经济增速,就意味着不需要通过大规模的刺激政策来拉动需求。
尹中卿委员说,我国已进入增速转型期,正从前些年“保八”向“稳七”过渡。现阶段既不要随便“鼓泡沫”,更不能轻易“戳泡沫”,而要千方百计“挤泡沫”,为我国经济迎来下一轮持续健康高速发展奠定基础。
要下决心真正抑制产能过剩
“一边是个别地方仍在采取各种手段变相支持产能过剩行业扩张,一边是二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1.4%的产能闲置。”
针对当前产能过剩矛盾,全国人大代表吴亮星提出,政府应及时出台举措,要求地方定期整改,防止产能过剩现象继续泛滥。
“要严把项目审批关,下决心真正抑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扩展。”王明雯委员说,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情况下,仍有一些大型钢铁项目上马,并以绿色钒钛等名称包装,最终加剧钢铁过剩,还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王毅委员则警示一些地方出现的“虚假GDP”。他指出,调研显示,地方政府内生改革动力不足,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利用政府资金补贴一些高耗能企业,以保证地方用电量的增长,从而产生虚假的GDP。
担心“环保政策落地难”
生态环境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计划执行报告提出,下半年要重点加强对细颗粒物污染、水污染、重金属污染等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问题的治理。
“中央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都有,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地,特别是地县一级落地比较难。”罗亮权委员建议,对资源消耗高、科技含量低、污染环境比较重的企业和产品要特别限制、控制生产,甚至关停并转。
刘政奎委员建议,当前应加强对臭氧污染的治理力度。“目前人们普遍关注PM2.5指标,臭氧未被人们所重视。”他说,臭氧污染在一些地区同样比较严重,同样侵害人体健康,须加大臭氧污染的治理力度
挤压“房地产价格泡沫”
预算执行报告指出,今年前7个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增长49.4%。一些与会人员指出,这一数据背后的卖地热等问题应引起关注。
“吃饭靠税收,建设靠卖地。”孙大发委员说,土地是难以再生的自然资源,开发一点少一点,总有一天被折腾完。长远看,应加强土地使用管理。
针对一段时间以来的房价上涨现象,尹中卿委员表示,挤压“房地产价格泡沫”是防范房地产业系统性风险的必由之路。
他建议,应统筹推进房地产税费改革,尽快按人均居住面积征收累进房产税,增加拥有多套和豪华住房的持有成本,促进二手房、存量房源有效流转。推进不动产实名登记和全国联网工作,挤出部分非自住以及非正当获得的房源,促进存量房地产进入交易,降低交易环节税费,切实减轻普通老百姓购房成本。
政府债务应置于人大监督之下
针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一些与会人员表示,要警惕政府债务过快增长,给银行带来信贷风险。
“要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各级人大的监督之下。”姚胜委员说,当前审计部门正在对全国的地方债进行全面审计,要根据审计情况进行规范。除了弄清数字,还要分类纳入预算管理,接受人大的监督。
尹中卿委员指出,当前地方平台更多转向依靠城投债、信托产品、私募基金等筹集资金,未来三年仍处于偿债高峰。除了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和规范力度,也要规范政府融资行为,采取有堵有疏、疏堵结合的办法,拓展合法融资渠道。
政府花钱问效要看百姓是否满意
针对当前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冯淑萍委员提出,老百姓满意不满意是衡量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标准。
“以财政教育投入为例,一年超过2万亿元,规模算多的了。使用情况怎么样?衡量标准应该看受教育者和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培养出来的人是不是社会需要的人,而我们往往看这些钱买了多少校车、加固了多少房子。”冯淑萍委员说。
王明雯委员说,政府要求今年各省级部门对三公经费进行公示,但目前从一些省份公开情况看,离老百姓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只有接受各方面监督,政府才能为老百姓把钱袋子看好、看紧、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