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7月25日电(记者 王怿文)“这个盐是3元钱一包。这包要便宜一些,两元钱。”
11岁的李佩琳正在摊位前招呼客人,一旁7岁的弟弟李林达麻利地扯下一个塑料袋,替客人把盐装好。在位于杭州闹市区的松木场农贸市场,这对来自湖南汨罗的姐弟已经习惯每天到妈妈的调料铺帮忙。
李佩琳下学期就要上小学六年级,弟弟李林达下学期上小学三年级。姐弟俩的父母10年前从湖南来到杭州为生计打拼,几年前开始主营油盐酱醋酒的生意。由于工作辛苦,他们只能把姐弟俩留在湖南老家由奶奶看管。7月初,刚一放假,已经快有1年没同父母见面的两个孩子,和老乡一起坐火车来杭州和父母团聚。
“孩子待在老家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玩,杭州城里玩的东西毕竟多一些,就是想让他们过来长长见识。”妈妈吴凤告诉记者。给两个孩子买火车票花去近300元,这对于经营利润极其微薄的调料生意的夫妻俩来说,不算是一笔太小的开支。但是,他们还是坚持让孩子暑假到杭州来。
因为要帮妈妈照料生意,白天大部分时间,姐弟俩只能待在市场里。有客人来的时候,两个孩子有些紧张地站着,认真地回答客人的问题,充满期待地希望做成每一笔生意。
“一般我负责收钱,弟弟帮我从货架上拿货。”李佩琳边整理抽屉里的零钱边告诉记者。李林达则在边上插嘴:“有时候还有客人会和我们讨价还价,想更便宜一些。我就和他们说‘想得倒美’!”
生意不怎么忙的时候,姐弟俩会靠在店铺里的坐椅上,津津有味地看电脑里的电影。中午时分,客人比较少,妈妈吴凤会带着姐弟俩去市场附近的一家书店看书。佩琳已经认识很多字,可以安静地在书店选一本喜欢的书,坐上很久;林达有些坐不住,吴凤就选一些有趣的绘本给儿子讲解。有时,吴凤自己也会挑一些育儿书籍,拿个板凳认真地学习。
而最让孩子们感到满足的是,每天吃过晚饭,只要天气不错,爸爸妈妈就会带着他们去附近的广场玩耍。佩琳喜欢上了杭州的公共自行车,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她的骑车技术大有长进。林达在这个暑假学会了新本领:“爸爸教我玩滑板,我这几天学得特别快,有时候比爸爸滑得都要远。”这个黑瘦的小男孩,说起这个语气有些得意。
对妈妈吴凤来说,虽然一家四口人每天只能挤在只有五六平方米的出租房里,但一家人难得在一起的暑期时光让她体会到别样的美好。“天气好的晚上,我们都会出去散散步。要是下雨,我们一家人就在房间里猜谜语。他们说的谜语我和爸爸都猜不中,孩子们就高兴地大笑。这样的日子,真的感觉很幸福。”
吴凤告诉我们,8月底暑假快结束时,她会亲自送两个孩子回老家,而姐弟俩则希望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分别。
“其实我真的很羡慕其他同学,他们每天放学回家就能见到爸爸妈妈。”李佩琳说这话时,眼眶有些湿润。李林达没有姐姐那么心细,只是一个劲地说:“我想这样一直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这里好玩。”
一旁的妈妈有些难受:“如果条件可以了,我还是想回家自己带孩子。我不愿意在外面,不愿意跟我孩子分开,真的不愿意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