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空心村"问题如何破解?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3年06月02日 08时18分   来源:人民日报

    空心化已成中西部农村的普遍现象

    记者:“空心村”在我国乡村是否已成为普遍现象?

    刘洋:当前所讲的“空心村”,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外在景观层面的“空心”,即村庄用地“外扩内空”、农村住宅“人走屋空”的现象,这主要牵涉到农村的土地利用、住宅规划等问题。第二是内在资源层面的“空心”,即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等流动到城市,由此造成了农村资源匮乏、农业生产萧条、公共事业衰败等景象。这两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的,但内在资源的“空心”影响更为深远,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我们关注的“空心村”现象是一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下的传统农村衰败的景象。

    关于“空心村”的数量,还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有一个测算,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增地潜力约为1.14亿亩,估计传统农区的1/4—1/3有空心化的问题。如果从内在资源的“空心”角度来讲,这个数字还要大些,2012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有1.6亿多。因此,从资源的角度上讲,可以说村庄空心化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

    记者:从您的研究来看,哪些因素导致了“空心村”的形成?

    刘洋:“空心村”的出现有两个大的背景:一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二是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造成外在景观“空心”的原因主要有村庄建设规划体制欠缺、土地使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对农民违规建房的有效监管等。造成内在资源“空心”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村的农业产业发展不足,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不够。

    记者:“空心村”给中国乡村发展带来哪些问题?

    刘洋:农村“空心化”本身就是对乡村发展的危害,造成了村庄土地资源的浪费,乡村发展缺乏人才活力等,但从长远来看,危害更为深远,一是农业从事人员素质下降,危害到国家粮食安全;二是资源外流可能加剧城乡二元结构,危害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三是留守人群带来很多问题,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四是由于缺乏人才继承,乡村传统文化衰败,影响国家的文化振兴。

    让生活有意义、生产有价值,仍有不少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回村

    记者:那么,应当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刘洋:要破解空心村的问题,核心是要培育出真正在村的“人”。村庄有了人气,资源才能回流。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觉得尤其是要把青年农民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收入多于至少等于外出打工农户。我们曾经针对80后、90后的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即使是新生代农民工,仍然有31.4%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业。

    围绕这个目标,政府可以对从事农业的青年农民进行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尤其注意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以提高农业收入。其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投入改善水利、道路、信息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为在村农户的农业生产和村庄生活提供便利。最后,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使在村农民感到生活有意义,生产有价值,这样才能长久破解农村空心化的现象。

    记者:国外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刘洋:国外没有“空心村”的概念,但也有类似的空心化现象,从经济上讲,这也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金等资源自由配置的结果。在国外,有学者研究就发现,美国中部农村人口增长缓慢、技术人才匮乏,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和技术的“空心化”;但是之所以没有产生大的影响,主要是他们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很大,使农村不至于衰败和萧条,这也有政治上的考虑。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巴西、印度等,不仅农村衰败严重,出现“空心化”,而且城市中也形成了贫民窟,这些都提醒我们要重视农村中的农业产业发展,才不至于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相关链接
· 往昔“空心村” 如今致富忙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