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7日,合肥锦雯言语康复中心内,特教老师张丹(右)为孩子带上脱落的人工耳蜗。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的锦雯言语康复中心是安徽省最大的民办听障儿童言语能力康复机构。创办6年来,合肥锦雯言语康复中心从最初的1名老师和1名患儿发展到目前的20名老师和100名患儿,从这里走出去的康复儿童已经接近100名。2002年,大学主修中医的东北女孩沙沙来到合肥从事助听器件验配的工作,在工作中她看到很多听障儿童做人工耳蜗、配助听器,却没有地方上学,最终还是无法正常说话,便萌生了建立专门针对听障儿童的言语康复学校。2007年3月,在当地残联的帮助下,沙沙创办了合肥市首家民办言语康复中心。由于听障儿童言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在当时还没有深入人心,创办之初的康复中心只有1名老师和1名患儿。“0-3岁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形成最关键的阶段,错过这个时间段再学语言其难度堪比外语。”沙沙告诉记者,由于很多先天性的聋儿在两三岁时才被发现听力有障碍,送到康复中心时已经错过了学习母语的黄金时间。针对听障儿童语言能力“学得慢,忘得快”的特点,沙沙总结出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即通过课堂教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组别教学与个别强化训练相补充的方式,帮助听障儿童快速建立语言能力。经过专业康复训练的患儿一般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就可以进入正常的幼儿园学习。下一步,沙沙计划开办一个残健合一的幼儿园,“让患有听力障碍的儿童与正常的儿童一起上幼儿园,有助于消除听障儿童心理上的差别感,将来可以更好的融入正常人的群体。”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5月17日,在听障儿童发音正确后,老师用大拇指相碰的方式对患儿给予鼓励。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5月17日,合肥锦雯言语康复中心内,孩子们结成小组,进行基本交流训练。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5月17日,合肥锦雯言语康复中心内,一位听力有障碍的孩子由于听不清声音正在调整人工耳蜗的位置。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