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四川芦山4月27日电(新华社记者)4月27日8点02分,四川,汽车鸣笛、警报拉响,全省默哀。8天前,芦山发生的“7·0”级强烈地震,霎时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8天来,从芦山到宝兴,从龙门到宝盛,从道路塌方现场到垮塌房屋废墟,上百名新华社记者日夜兼程、连续作战,不畏余震及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危险,足迹遍及芦山、宝兴县城等所有受灾乡镇,全面、真实地反映灾区情况,同时围绕社会关心的热点、焦点加强权威解读,有效传递了灾区情况,回应了舆论关切。
紧张的采访让他们感受了灾区的痛与泪、灾区人民的不屈与坚强,感受了四面八方迅速集结于此并迸发传递出的爱心与力量。
以下是来自新华社记者采访此次地震时发自内心最真切的感言。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芦山不哭,灾区人民加油!
赵宇飞——
在灾区的采访,对我的思想和心灵是一次洗礼,在这里,我看到了破碎的家园、不屈的人民和无私的援助,也收获了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回望灾区,我感慨万千:芦山加油,期待你涅槃重生的那天!
陈炜伟——
面对困难,众志成城,团结的中国人,让人感动和鼓舞。
许万虎——
祝福雅安,祝福芦山,为了那些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
邹伟——
天灾无情人有情,地震灾区有无数感动让我们融情于笔,驻爱于心。
张旭东——
在震区,更能切身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东部地区繁华,生活富足;西部地区贫瘠,环境恶劣。从汶川到玉树,从舟曲到芦山,都是西部地区,都是大灾难。5年内,记者连续参加了这些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深感中国发展的不平衡,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也给我们带来诸多挑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鹏翔——
伸出你的手,帮助需要的人。
李响——
在灾后的土地上,你会更真切地体会到“勿忘人民”的含义。作为记者,写下几篇为他们鼓与呼的稿子,记录历史,不辱使命;作为个人,带走一段在路上的经历,一份牵挂,获益匪浅。
叶建平——
从汶川到芦山,四川雄起,中国自信!
陈健——
灾区人民一定要提高警惕,心存侥幸的心理不可取,对地质灾害隐患千万不可麻痹大意。
张源培——
灾区村民担心重建没有钱,希望政府的“定心丸”来得再快些,让他们不要为了晚上去哪里睡觉而担心害怕得太久太久。
韩振——
接力急救,一个个生命复苏,一个个希望重新燃起。地震不可怕,芦山人民一定能够挺过来的!
杨毅沉——
这里是红军长征路,是大熊猫的老家。这里的人民朴实热情、勇敢坚强,让我们感到地震之后的新生活已不远。
易凌——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感谢这次震区采访的经历。
杨三军——
作为全程经历、见证了汶川地震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一名新华社记者,我最想对灾区的父老乡亲们说的一句话是:“亲人们,雄起!灾难无情人有情,黑暗终将过去,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