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新华时评:“美丽中国”不容环评造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3年04月17日 19时02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记者 刘巍巍 吕梦琦)作为国家“四纵四横”高速铁路重要组成部分的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近日被曝未能通过环评审批。该项目环评公众参与环节的问卷调查中“同意项目者送礼物,不同意项目者不发问卷”现象,不禁令人对一些工程项目环评的严肃性、科学性心生疑虑。

    京沈高铁环评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工程项目环评审批走过场现象屡屡在一些地方出现,有的工程项目公众意见调查完全由地方政府主导,满意率竟然接近100%;有的调查方对当地群众以利引诱,给同意的人送米送油,不“配合”就通报供职单位。“先建设,后环评”“边建设,边环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做法导致项目决策和环境结果各行其道,严重损害了环境影响评价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为破坏环境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环评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重要条件。国家大力推动科学发展,百姓环保意识不断增强,都使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苛的审视。对此,任何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决策都只能自我加压,更加严格地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把环保要求落实到工程项目的每个环节。无视环保要求,寄望于在环评中投机取巧、瞒天过海,结果不是贻误工程,就是破坏环境,留下后患。

    环评造假,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难以遏制的政绩冲动。一些地方至今仍以GDP为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重点工程项目的环评仅是走个程序。二是环评制度尚存不足。我国相关法律缺乏对环评造假者的惩罚措施,一些环评单位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往往“拿人钱财为人消灾”,想方设法使环评报告获得通过,给不符合环保条件的项目穿上了合法外衣。三是环评程序不透明。尽管环评阶段的公众参与日渐受到重视,但公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依然有限,处理公众意见走过场现象比较普遍。

    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是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完善环评制度,严格监督执行,杜绝环评中的种种乱象,让造假行为无处遁形,才能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丽。

 
 
 相关链接
· 新华时评:“农夫山泉”质量谁说了算
· 新华时评:“八项规定”不能在基层落空
· 新华时评:拆除就业的种种藩篱
· 新华时评:财政负增长 政府更要过“紧日子”
· 新华时评:气象、涝情信息何必成“疑云”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