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 当前一些省份旱情较常年同期偏重。近日,新华社记者深入一线采访,见证了旱区全力抗旱保春播、保春灌的场景。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神泉湾村村主任张军军说,去冬以来,有半年没见过雨水,就连最寒冷的冬天,一场雪也没下过。开春后,政府给农民购买地膜和化肥等农资提供了补助,村里正在努力抢墒播种,不能让旱灾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目前,甘肃省有66个县区遭遇旱情。各级政府正采取多种措施支持旱区抗旱自救,共落实抗旱资金3000多万元,并下拨了救灾面粉,组织群众自助拉水互帮调剂。
抗旱保生产,科技来帮忙。日前,记者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悦乐镇温台村蔬菜种植基地,碰到县蔬菜办农技人员曹亚峰给30多名菜农讲解地膜滴灌、微喷灌溉等技术。
据了解,华池县80多名农技人员近日深入蔬菜大棚,推广抗旱节水新技术,指导菜农抗旱。由于措施得力,全县早春蔬菜种植面积不减反增,目前已搭建各类蔬菜大棚15400座,推广利用抗旱新技术10项400多处。
华池县农业局局长李全福介绍,县里今年还大力推行“地膜上山”,希望用科技改写山坡地旱年歉收甚至绝收的历史。同时,准备调整种植结构,如果旱情继续加重,将改种玉米、马铃薯等大秋作物,如果不宜大秋,将播种荞麦、小糜子等小秋作物。
同样干旱的四川,在继续落实当前抗旱预案和应急措施的基础上,将采取加快旱区水源工程建设、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加快“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措施,以根本解决旱区用水问题,着力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防旱。
尽管旱情加剧,但云南省在连年重旱之下加强的“五小水利”建设,在今年抗击春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省弥勒市东风农场党委书记喻洪波说,近几年农场十分重视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前年打井1900多眼、去年打井1600多眼,可有效应对严重旱灾。赵汝毕老人管护的5亩水晶葡萄,由于去年在地头打了两眼深水井,并采用了滴灌技术,因此今年的灌溉用水有了保障。
在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建设设施农业,大大提高了用水效能,减小了干旱的影响。弥勒市弥阳镇牛背村村主任周鼎介绍,他们近年来积极发展大棚蔬菜,既节水,产值又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由于今年以来降水比常年偏少,河北省目前有670万亩冬小麦受旱。省水利部门通过科学调度水源、及时监测墒情、搞好沟渠维护等措施,力保春耕生产。为避免灌溉时的“跑冒滴漏”,各大灌区强化用水管理,搞好渠道维护,加强灌区“最后一公里”建设,提前制定放水计划。
从关中大地到渭北旱塬,陕西掀起了抗旱保春耕的热潮,引水、抽水、打井、送水、截流、节水等办法齐上阵。省财政及时安排2000万元更新抗旱设备,同时紧急安排3300万元省级特大抗旱补助。同时,省政府派出工作组深入抗旱一线指导、督促抗旱灌溉,气象、电力等部门合力抗旱。截至目前,全省八成多作物受旱面积已完成春灌,灌区小麦苗情总体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