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吴晶)2012年11月,全国682个单位启动实施全国教育信息化首批试点,除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领域的改革外,服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亲情热线”也搭载试点体系,开通运行。
“教育信息化正在深刻改变中国教育格局,加速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在28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说。
一组组统计数据,说明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30多亿元专项资金在中西部农村支持建设近20万间多媒体教室,近15000学时的视频教育资源库免费覆盖1.6亿农村学生。在高中教育阶段,所有学校都要求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1800家图书馆共享服务,38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完成。在继续教育领域,数千万人通过网络形式接受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国家开放大学聚集国内外优质课程25000门……
“信息化在教学、管理、科研等多个环节得以应用,改进了教育管理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王延觉说。
据他介绍,我国正在加紧构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现已开通“学校空间”187个,“教师空间”11000多个,“学生空间”71000多个;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已初步完成覆盖全国56万余个教育机构、213万栋中小学校舍、1328万名农村义务教育营养餐学生数据、4.7亿条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和学前教育等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启动中职学生、学生资助、教师人事等系统开发。
王延觉强调,教育信息化绝不仅仅是“硬件条件”,也包括“软件资源”,其中包含有教师能力的提升、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及资源优化的体制机制创新。今后要逐步探索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模式,探索“竞争提供、评估准入、自主选择”的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